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相關 >> 糖尿病案例 >> 久病未必成良醫

久病未必成良醫

  我們希望每個病友都能掌握如糖尿病專業醫師那樣豐富的知識。但要想成為合格的醫生,得用上四五年以至終身的時間學習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再通過臨床工作逐步積累行醫用藥經驗。大多數的病友缺乏系統醫藥學專業知識,認識難免局限,“經驗”往往很不可靠,故“久病未必能成良醫”,我們建議病友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

  我是一個患病有年頭的糖尿病病友。不久前,和我住同一小區的老孫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深有感觸。老孫是個比我還“資深”的糖尿病患者,近20年的糖尿病歷程讓他摸索出了一套獨有的抗病心得。我每次向他請教糖尿病防治經驗,總能得到滿意的答復。

  那天上午我們正一邊遛彎一邊聊天。老孫忽然大汗淋漓,全身顫抖,緊接著就像要暈過去。這是明顯的低血糖症狀。我立即掏出隨身攜帶著的糖果,給老孫含上。也是湊巧,我們剛好遛到小區衛生服務站附近。我趕緊喊出了站內的醫護人員,一同把老孫抬到裡面,經對症治療,老孫的情況逐漸緩解。

  原來這些天老孫用自備的血糖儀多次監測後發現,餐後血糖比以前高出了2mmol/L,於是就自作主張把現在服用的降糖藥物增加一粒。這不,今天早上老孫才開始加量的,還沒一會工夫就出事了。馬大夫是從一家大醫院退休後返聘到服務站工作的主任醫師.聽老孫說完發生低血糖的原因.說道:“你是‘久病成良醫’啊,可你知道隨便加藥會給你身體帶來多大的危害嗎?特別是像你這種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老病號,由於必須長期服用一種或幾種藥物,隨意更改藥物配伍的危害就更大。藥物在規定劑量內使用是治病,超過安全劑量就是致病,甚至是致命了!”

久病未必成良醫

  上海/邱明榮

  編者點評:我們希望每個病友都能掌握如糖尿病專業醫師那樣豐富的知識。但要想成為合格的醫生,得用上四五年以至終身的時間學習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再通過臨床工作逐步積累行醫用藥經驗。大多數的病友缺乏系統醫藥學專業知識,認識難免局限,“經驗”往往很不可靠,故“久病未必能成良醫”,我們建議病友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

  再談能不能給糖尿病改個名字?

  糖尿病該不該改名,恐怕不是我們說了算的,但這樣的討論非常有意義。我認為給他一個貼切、科學的名字有利於人們對它本質的認識,以避免誤解。國際糖尿病組織用”1型”和“2型”來替代“胰島素依賴型”和“非胰島素依賴型”分型,醫學界用“血脂紊亂”代替”高脂血症”,都是為了避免誤解。隨著人們對一種疾病認識的提高和深入,對該疾病的稱謂進行修正是合情合理的,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

  最近,我遇見一位當外科醫生的老同學。因多年未見面,一見面首先是相互詢問身體情況了。當他得知我已患糖尿病多年時,竟詫異地問道:“哦,現尿糖幾個加號?”一名外科主任醫生對糖尿病的認識都還“顧名思義”,何況普通百姓呢?可見,普及糖尿病教育是何等必要!那麼,在實際工作中,是拐彎抹角地去解釋“糖尿病”好呢?還是用一種直指其實質的名字來稱呼它好呢?我覺得應取後者,稱之為“糖代謝病”或“胰島素不足病”等都更易使人們一下子抓住其要害,從而更有利於防治它。

  福州/黃紹和

  編者點評:就目前的認識而言,糖尿病既不單純是“糖代謝病”,也不僅僅是“胰島素不足病”,糖尿病牽涉到多種代謝紊亂,從發病機制說,有胰島素不足和胰島素抵抗兩方面的原因。隨著對糖尿病的認識,國際上已經就糖尿病的診斷和分型舉辦過多次專家討論會,糖尿病的診斷標准也修改了多次。

熱門圖文
莫把胰腺癌當成糖尿病

臨床上胰腺癌與糖尿病兩者病情混淆是很常見的事情,很多患者都出現過誤診的現象,不論是患者自身

糖尿病為何會暴瘦

女大學生5個月暴瘦20多斤,原來竟是得了糖尿病。近日,醫院搶救了這名22歲的糖尿病酮症酸中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