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治療 >> 關於治療 >> 磺脲類藥物治療糖尿病共識

磺脲類藥物治療糖尿病共識

  “磺脲類藥物降血糖作用肯定,可作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線降糖藥物。”
  
  楊教授指出,磺脲類藥物臨床應用已有50年之久,降糖效果非常肯定,已得到公認。廣泛的臨床應用使我們對磺脲類藥物不斷有新發現。近幾年,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磺脲類藥物的作用受體不僅存在於胰島B細胞上,還分布於其他組織。對這樣一類效果好、應用廣泛的藥物,有必要從歷史、效果、安全性等角度進行再評價。於是專家組研究復習了近年來的相關文獻,進行研討,目的在於達成共識,以便更好地應用於臨床。
  
  記者:目前對磺脲類藥物治療糖尿病,專家達成了怎樣的共識?
  
  楊教授:已知2型糖尿病是由於遺傳缺陷和後天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生物效應降低,繼而引起的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一組代謝性疾病。
  從臨床看,由於中國患者較少像歐美患者那樣以明顯肥胖、胰島素抵抗為主要特點,所以磺脲類藥物應用於2型糖尿病治療無論是單用還是聯合用藥,都是療效明確、經濟適用的。另外,考慮價格因素,磺脲類藥物也非常適合中國國情。
  
  記者:磺脲類藥,物是如何被發現的?
  
  楊教授:磺脲類藥物的發展有一段有趣的歷史。
  醫藥史上曾有兩次發現磺胺類藥物(一種與磺脲類化學結構近似的藥物)具有降糖的潛在作用。
  1942年,法國Montpellier大學的內科醫生Janbon觀察到,傷寒症患者在用一種磺胺抗菌藥治療時出現嚴重的低血糖反應。同校藥理學家Loubatiere隨即進行了基礎研究,發現磺胺類藥物可使實驗動物的血糖水平下降,但若切除實驗動物胰腺後再給予磺胺類藥物,血糖則不下降,提示此類藥物需要通過胰腺發揮作用。
  1955年,Franke和Fuchs在試驗一種磺胺藥物Carbutaminde時,發現該藥能導致低血糖。
  此後10年間,研究者在上述發現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試驗,研制出第一代磺脲類降糖藥物並用於臨床,包括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妥拉磺脲、醋磺己脲。
  1966年,以格列本脲(優降糖)為代表的新一代磺脲類藥物先後被發現,並廣泛使用至今,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齊特、格列喹酮、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第一代的磺脲類藥物需較大劑量(數百~數千毫克)才能達到降糖效果,而且第一代藥物引起的低血糖反應及其他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高,因而現在臨床上已經較少使用。
  
  記者:新的磺脲類藥物有哪些方面的改進?
  
  楊教授:近年來相繼研發出的許多新品種和新劑型,使磺脲類藥物在提高安全性、降低副作用等方面不斷改進。
  新劑型,例如每天一次的控釋片、緩釋片,既降低服用劑量又方便患者服用。
  目前常用的磺脲類藥物各有其特點:
  1.格列本脲的作用最強,且半衰期長,70歲以上的患者應慎用,以免發生嚴重低血糖。
  2.病程較長、空腹血糖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選用中-長效類藥物(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齊特、格列齊特緩釋片、格列吡嗪控釋片)。
  3.老年患者或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者,宜選用短效類,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4.格列喹酮95%經膽道排洩,故輕度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選用。
  5.格列美脲對繼發性磺脲類藥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然有效,尤其是與胰島素合用者,可減少胰島素用量。
  磺脲類藥物應從小劑量開始,尤其在老年患者,應密切監測血糖。
  
  記者:現在發現磺脲類藥物具有胰外作用,這一發現有何意義?
  
  楊教授:現在認為磺脲類藥物是通過胰腺內和胰腺外兩種機制發揮降糖作用的。
  已經清楚,磺脲類藥物通過控制胰島B細胞上的離子通道來發揮促進胰島素釋放的作用,血糖也是通過此機制來刺激胰島B細胞釋放胰島素的。
  胰島以外的其他組織,如心髒、血管平滑肌和骨骼肌細胞中相關的離子通道,也對該類藥物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可增加外周組織攝取葡萄糖,從而改善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隨著對磺脲類藥物認識的不斷深入,認為其具有胰外作用機制。這一發現使我們更加明確此類藥物的作用機制,能更好地把握其臨床應用。
  
  記者:磺脲類藥物的降糖效果怎樣?
  
  楊教授:多項臨床試驗表明,磺脲類藥物刺激胰島素釋放的量可達非藥物刺激的2倍左右。
  磺脲類藥物的降糖幅度與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直接相關。對於起始治療時糖化血紅蛋白小於10%、空腹血糖在11.1mmol/L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類藥物可使其空腹血糖降低3.0~4.0mmol/L。磺脲類藥物可調節的劑量范圍較大,在一定范圍內,其降糖作用與劑量成正比,但也取決於患者尚存的胰島功能,一旦超過最大有效劑量,其降糖作用並不隨之增強,而副反應明顯增加。
  磺脲類藥物對胰島B細胞的效應還受血糖濃度的影n向。因為幾乎所有的糖耐量損害(IGT)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時相胰島素分泌均消失。一般將服糖或進餐後半小時內,機體分泌出的胰島素數量的總和稱為早期時相。所以,能夠恢復胰島素分泌早期時相的治療手段,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高峰,也可預防IGT發展到糖尿病。現有數據顯示,新一代磺脲類藥物中的格列吡嗪、格列齊特、格列美脲以及格列奈類促分泌劑,可以改善早期時相胰島素分泌。
  
  記者:格列奈類促胰島素分泌劑是何種藥物?
  
  楊教授:格列奈類藥物是一種新型非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其特點是起效快,可作為餐時血糖調節劑。格列奈類與磺脲類降糖機制是相似的,區別在於此類藥物與磺脲類受體結合與解離都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島素早期時相分泌。胰島素早期時相分泌改善後,可以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能減輕後期的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症。因此從作用機制看,它更合乎人體的生理需求,是一種很有前景的降糖藥物。
  
  記者:什麼是磺脲類藥物失效?
  
  楊教授:大約1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開始使用磺脲類藥物治療就不能達到血糖控制,這被稱為磺脲類藥物原發性失效。有些患者在初始治療時反應良好,但經過數月或數年後療效減弱或消失,這就是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繼發性失效每年發生率為5%~10%。
  磺脲類藥物治療大約10年後,絕大多數患者需合用另外一類降糖藥或胰島素。繼發性失效不僅發生於磺脲類藥物,雙胍類藥物的繼發性失效每年發生率為5%~10%。繼發性失效的主要原因為胰島B細胞功能逐漸惡化和外周組織對胰島素抵抗不能緩解。
  聯合用藥可以減少繼發性失效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