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治療 >> 中醫治療 >> 中醫看待消渴新觀念

中醫看待消渴新觀念

  歷代醫書,對本病論述甚詳。如《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麸片者,皆消渴也。”《衛生寶鑒》說:“夫消渴者,......小便頻數,其色如濃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已把消渴的特征,描寫出來。

  消渴是以口渴引飲,多食而消瘦,小便數量多,或小便混濁,或有甜味為特征。消渴包含兩種含義。如《傷寒論》中的消渴,是指渴欲飲水的症狀而言。《金要》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證的消渴病,亦即是本篇所要討論的內容。

  消渴之名,始於《內經》。首先謂:“二陽結謂之消”,並提出“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的道理。同時認為他的發病因素,是與體質的肥胖和過食甘肥有關;並根據本病的發病原因及臨床證候的不同,而有消渴,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稱。

  古代文獻對於消渴往往兵法癰疽的記載很多,如《諸病源候論》說:“其病多發癰疽。”《千金要方》說:消渴之人愈與末愈,常須慮有大癰。”這和我們今天在臨證是遇到的消渴病人,往往出現多發性瘡疖,是完全符合的,後世各家,又根據消渴的多飲,多食,多尿的三個主證,區分為上,中,下三消。以口渴多飲為上消,多食善饑餓的為中消,多尿如脂的為下消。根據歷代醫家的論述,結合臨床實踐,應以三多證狀的那輕那重,作為辨證施治的標志。總之,雖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其病候性質則一,軍與肺胃腎有密切的關系。正如《聖濟總錄》說:“原其本為一,推其標有三。”

  本病由於陽明熱盛蘊結化燥,消爍肺胃的津液,或腎燥精虛所致。在治療上,上消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養陰,下消以滋陰補腎。為基本的原則。

  辨證論治

  消渴雖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熱,胃熱,腎虛之別,實際上三多證狀往往同時存在,僅表現程度上有輕重的不同。或有明顯的多飲,而其他二者不甚顯著;或以食多為主,其他兩者為次;或多尿為重,其他二者較輕。由於三消證狀各有偏重,古後後冠以上,中,下三消名稱,作為辨證的標志。程中齡認為:“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深得治消渴之大旨矣。”故根據三消的辨證與治法,敘述如下:

  一.上消:1.主證: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頻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2.治法: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3.方藥:宜 消渴方加味

  二.中消:1.主證:消谷善饑,形體消瘦,大便秘結,舌苔黃燥。脈象滑食有力。

  2.治法:宜 清胃瀉火,佐以養陰保津之品

  3.方藥:調胃承氣湯加味

  三.下消(1)陰虛

  1.主證:小便頻數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趕舌紅,脈象沉細而數。

  2.治法:宜 滋陰固腎為主。

  3.方藥:六味地黃丸加味。

  (2)陰陽兩虛

  1.主證:小便頻數量多,或飲一便一,尿如脂膏,面色黎黑,陽事不舉,耳輸焦干,舌淡苔白,脈象沉細無力。

  2.治法:溫陽滋腎。

  3.方藥:《金貴》腎氣丸。補氣血用《三因》鹿茸丸

  本病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要使患者精神安靜,要避免過度的緊張,防止情緒的波動,化火傷陰;更應節制欲念,以恢復腎之精氣。控制飲食。


更多糖尿病最新資訊,請關注39糖尿病頻道——中國第一糖尿病門戶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