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知識 >> 糖尿病基本常識 >>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何轉危為安?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何轉危為安?

  

         哪些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就是指即將踏進糖尿病門檻的“准糖尿病人”。 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人:
  1.空腹血糖異常(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間)或葡萄糖耐量減低者(糖耐量試驗,其餐後2小時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間);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親屬有糖尿病病史,這些人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
  3.體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細腿”的人,不僅易患糖尿病,而且常常同時合並高血壓、血脂異常;
  4.已經患有高血壓、血脂異常或早發冠心病者;
  5.以往懷孕時曾有過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兒(體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如能對這部分人及早加以干預,將有助於其遠離糖尿病。
  通過對糖尿病高危人群及早采取干預措施,可以顯著減少糖尿病的發生,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治療糖尿病現症患者,而前者所耗費的人力、財力比後者要少得多,可謂是“事半功倍”。
  
  溫馨提示
  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即我們常說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這部分病人由於沒有明顯症狀,很難被及時察覺,所以,定期(最好半年一次)對高危人群檢測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後)很有必要,通過早發現、早干預,可以大大減少糖尿病及其大血管並發症(即心腦血管並發症)的發生。
  
  如何讓糖尿病高危人群“轉危為安”?
  對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干預首先應從改善生活方式著手,必要時可配合使用藥物。非藥物干預的效果與藥物干預的效果相當甚至更好。
  臨床實例
  前不久,某公司組織員工來我院例行查體,體檢報告出來以後,不少員工被告知有“糖調節異常”。他(她)們對這個診斷名詞很陌生,不知道它跟糖尿病是不是一回事?有哪些危害?需不需要治療?
  上述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筆者就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對有關問題予以解答。
  問1:“糖調節受損”究竟是怎麼回事?
  答:正常人空腹血糖低於6.1mmol/L,餐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低於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則為糖尿病。倘若空腹血糖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高於正常,但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准,則為“糖調節受損”。
  “糖調節受損”可分為三種情況:①空腹血糖受損: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而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②糖耐量低減: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但≤11.1mmol/L;③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低減並存。
  一般說來,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其發病過程中均要經過“糖調節受損”階段(即“糖尿病前期”)。“糖調節受損”者被認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或“後備軍”。
  問2:“糖調節受損”是怎麼引起的?
  答:糖調節受損的發病因素與2型糖尿病相似,與遺傳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後者包括熱量攝入過剩、體力活動不足、超重及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等等。
  問3:“糖調節受損”有何危害?
  答:“糖調節受損”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很容易發展成糖尿病。“糖調節受損”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其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的六倍。②罹患心腦血管病的風險增大。“糖調節受損”者盡管沒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而且糖尿病特有的微血管病變(主要指眼、腎、神經等並發症)也很少見,但發生大血管病變(主要指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及外周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卻明顯增加。
  由此可知,積極干預“糖調節受損”,不僅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還可以減少大血管病變的發生。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