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知識 >> 糖尿病類型 >> 糖尿病分型 >> 糖尿病有哪些分類?

糖尿病有哪些分類?

  糖尿病的治療並不是一概而論,因為僅僅是糖尿病的分類,就非常多,並非我們經常認為的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那麼簡單。來看看糖尿病都有哪些分類吧。     糖尿病臨床分型方法有多種。傳統的方法有按病因分類而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按發病的年齡分類而分為幼年型與成年型;按病情程度分類而分為輕、中、重三型;按是否超過正常體重而分為肥胖型、消瘦型、正常型三類;按血糖波動情況又可分為穩定型與不穩定型兩類。目前國際上多采用美國衛生研究提出的,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確定的分類方法,後又經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專家組進行了候船訂補充,這種分類方法較為合理,除了胰島素依賴型(iddm、i型)和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ⅱ型)之外,還包括其他型(繼發性糖尿病)和營養不良性糖尿病(mrdm)[1]。現介紹如下:     (一)按發病年齡分為成年型和幼年型     1、成年型糖尿病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約占糖尿病總發病率的75%以上。起病緩慢,症狀較輕,早期多肥胖,一般對胰島素敏感性較差,常因慢性並發症而確診。多數病人屬輕、中型,不無原則胰島素治療,只無原則飲食控制或僅口服降糖藥即能控制病情。極少數病人,發病即明顯消瘦,病情也較重,需用胰島素治療。     2、幼年型糖尿病     發病年齡多在15歲以下,約占糖尿病發病率的5%以下。發病急,病情重,症狀明顯,對胰島素敏感。有的病人開始得病即有酮症酸中毒。典型患者體型消瘦,必須用胰島素治療。患者病情波動大,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反應,病情較難控制。     有的閏人,特別是發病年齡在15~40之間者,可介於上述兩型之間。偶然有個別病例於40~50歲發病而表現為幼年型的糖尿閏。也有個別的兒童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同成年型糖尿病相似。     (二)病情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型     1、輕型糖尿病     多是老年及中年發病的糖尿病病人,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者,70%~80%屬於此類型。發病前多有肥胖史,臨床症狀較輕,有口渴、皮膚瘙癢、體征減輕等表現。一般病情穩定,很少發生酮症酸中毒,血糖多在200mg/dl(11.1mmol/l)以下。用單純的飲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藥治療,基本可使病情得到控制。     2、中型糖尿病     介於輕型糖尿病與重型糖尿病之間,以成年人最為多見,但症狀較輕型糖尿病明顯。血糖多在200~300mg/dl(11.1~16.6mmol/l)之間。病情尚穩定,一般不發生酮症酸中毒,若防治得當,可由中型黑心為輕型,若治療不及時或失治誤治,則可進一步發展成為彼一時型糖尿病。     3、重型糖尿病     多於青少年發病的糖尿病患者。發病急,病情重,多見於疾病日久而忽於治療,或治療不當,未得到妥善控制,症狀加重者。病人身體多消瘦,多飲、多食、多尿等症狀明顯,血糖多在300mg/dl(16.6mmol/l)以上,病情不穩定,波動性大,易發生酮症酸中毒,也易發生低血糖,有時血糖一天波動范圍在100mg/dl(5.6mmol/l)以上,一般治療方法較難控制病情。     (三)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的分型     1、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亦稱i型糖尿病)     約占糖尿病病人總數的5%~10%。多數在15~20歲起病,典型病例見於兒童或青少年,但有椎少數病人也可於成年40歲以上起病。其臨床特征為:起病急、病情重、多飲、多食、多尿等症狀明顯,體重明顯減輕。血漿胰島素水平低於正常低限,必須依賴外來胰島素治療為主。血糖波動大,容易發生酮症。因此,對胰島素較敏感,若停用胰島素則病情會迅速惡化,易出現酮症酸中毒並威脅生命。此組病人,往往在有遺傳基礎上加一外來因素(如病毒感染)而發病,遺傳為其重要原因。基本病理改變是胰島β細胞被異常的自身免疫反應選擇性地破壞,致使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病人血清中可查到胰島素自身抗體、胰島細胞抗體(ica)。第六對染色體上hla抗原陽性率增加。     2、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亦稱ⅱ型糖尿病)     約占糖尿病病人總數的80%~90%。多為成年40歲以後發病,也有少數兒童或青少年起病的糖尿病屬於此型。其臨床特征為:起病緩慢,病情較輕,常無或很少有症狀,即使有症狀也不重,“三多”症狀多不典型。疾病有時呈隱匿性漸進,常於不知不覺中逐漸發展至微血管或大血管病變而以並發症為主要症狀就診。體內尚有一定的內生胰島素,血漿胰島素可正常或稍低,也可調於正常而為高胰島素血症,因此,病人對胰島素多不敏感,不依賴外源性胰島素,一般僅用飲食療法和口服降糖藥即可奏效。但在感染或創傷等應激狀態下,也可誘發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島素治療。少數病人,尤其是非肥胖型(體重明顯減輕)患者,於飲食療法和口服降糖藥不能滿意控制高血糖和症狀,有時也無原則配合胰島素治療,但對胰島素無依賴性,停用胰島素也不會出現酮症酸中毒。此型病人環境因素中最重要者肥胖,常因脂肪組織等胰島素受體較不敏感而起病。基本病理改變為胰島素抵抗,屬胰島素相對不足。hla及ica檢查往往為陰性。   糖尿病有哪些分類?     3、營養不良性糖尿病(mrdm)     此型多起病於長期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入量較低的青年。常見於熱帶發展中國家,非洲及南來國家屢有報告。在臨床上常顯示與iddm和niddm都不同的一系列症狀,一般將此型分為丁型和胰腺型兩種。     丁型首先由休瓊在拉丁美洲牙買加發現,之後在西太平洋尼布亞~~新幾內亞及許多亞洲國家也發現本病。多在35歲以下起病,消瘦,對胰島素抵抗,長期停用胰島素也不會引起酮症酸中毒。     胰腺型多見於印度南部及其他亞洲國家,患者十分消瘦,極度營養不良。根據是否有胰腺鈣化和胰腺導管結石,又分為以下兩個亞型:     ①纖維結石性胰腺性糖尿病(fcpd)。發病年齡多在30歲以下,男性多於女性,消瘦,時感腹痛,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產。有顯著高血糖,但不易發生酮症。無原則注射胰島素控制高血糖。特異性表現是,胰腺鈣化纖維化,胰腺導管及其分支部形成結石。     ②蛋白質缺乏性胰腺性糖尿病(pdpd)。發病年齡多在35歲以下,長期營養不良,極度消瘦。有高血糖,無酮症傾向,需外源性胰島素治療。特點是無反復發作腹痛的病史,無胰腺導管結石,無胰腺鈣化纖維化。     4、其他型糖尿病(繼發性糖尿病)     為一種繼發於或伴承受於其他疾病、綜合征或某些情況而發生的糖尿病。常由多種已知病因或其他已知疾病而引起。多數病因都較明確。所以,以往又多稱之為繼發性糖尿病。常見有以下幾種:a由胰腺疾病或胰手術切除,破壞了胰腺中的胰島,引起胰島素分泌減少,導致糖尿病;b由於其他內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柯興氏綜合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胰升血糖素瘤、生長抑素瘤、嗜鉻細胞瘤等,使對抗胰島素分泌的激素增多而導致糖尿病;c長期服用某些藥是引起。如長期服用噻嗪類利尿劑、速尿、利尿酸及激素類藥物如acth、強的松、地塞米松、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等以及環磷酰胺、鏈脲佐菌素、四氧嘧啶等有毒化學性藥物都可損害胰島引起血糖升高而導致糖尿病;d某些基因異常引起的綜合症,如胰島素抵抗綜合症、葡萄糖不耐受性綜合症等,也可表現為持續性血糖增高和尿糖陽性。繼發性糖尿病其原發疾病或病因大多者比較清楚,較易診斷。     以上四個類型是糖尿病臨床最主要的分型。     以下兩種類型,也應重視。     (1)葡萄糖耐量異常(igt)     igt是指僅僅葡萄糖耐量曲線異常,但不夠糖尿病的診斷標准,尚不足以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由於常表現為葡萄糖耐量曲線上某些點血糖值的輕度升高,所以又稱之為葡萄糖耐量減低型。過雲許多資料和醫學書籍常把igt稱為亞臨床型糖尿病、隱性糖尿病、化學性糖尿病以及無症狀性糖尿病。現在看來這是不妥的,也不確切,因為以上歸類如隱性糖尿病等,也是糖尿病的一種,是屬於糖尿病的范疇,而igt只有少數可轉為糖尿病,其中多數則可轉為正常或長期處於igt狀態。臨床研究表明,igt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糖耐量曲線異常,有一點或一點以上血糖值高於正常,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准;二是長期隨訪igt患者的,半數以上可轉為正常ogtt,只有少數轉為真正糖尿病;三是igt患者比正常人更多有肥胖或超重現象,容易發生血管並發症,伴有冠心病危險因子者也明顯增多,如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等。其血脂異常與糖尿病病人相似。國內曾有人對77例igt患者隨訪3年,發現44/77轉為糖耐量正常,即正常ogtt,只有10/77轉為糖尿病,其余23例保持在igt狀態。國外johnjarratte及hokeen等也曾長期對igt患者隨訪,結果真正轉為糖尿病者,按新診斷標准每年僅有1~5%。所以對糖耐量減低的患者不應簡單地稱之為糖尿病,應該稱之為葡萄耐量異常(igt)則較為確切。igt患者雖非糖尿病,但比正常人容易轉為糖尿病,特別是服糖後2小時血糖以及肥胖者更是如此。所以我們主張不把igt診斷為糖尿病,但應該按糖尿病對待,按糖尿病來自理,並注意隨訪觀察。     (1)妊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期糖尿病是特指婦女原來未出現糖尿病,在妊娠期才發生的糖尿病。而原來就已知有糖尿病後來又妊娠者,不屬於此范圍。此組病人約見於所有孕婦的1%~2%,一般無症狀,需用空腹血糖或糖耐量(ogtt)診斷。根據1984年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妊娠糖尿病討論會議的總結材料,妊娠期糖尿病有以下臨床特點:一是妊娠前未發現糖尿病或糖耐量減低;二是可影響胎兒,以自然流產、早產、胎死宮內及圍產期死亡為多見,分娩巨大兒者較多;三是半數(約50%~70%)病人在產後糖耐量未見好轉,轉變成為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部分病人在產後糖耐量可恢復到正常,個別閏人可黑心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四是妊娠糖尿病的子女,長期隨訪發現,發展為肥胖及糖尿病的機會顯著多於一般人群。     由於妊娠期糖尿病對母體與和胎兒均有發生並發症及病死率增高的威脅,須高度重視並嚴格飲食控制。即使是對妊娠期出現糖耐量減低者,也應按糖尿病處理,並注意密切觀察。     從以上所述糖尿病分型來看,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所確立的分型比較合理且為臨床常用。掌握好糖尿病的臨床類型,特別是區分好胰島素依賴型與非胰島素依賴型對於治療有重大的意義。如果是ⅰ型糖尿病(iddm),血漿胰島素水平很低,則必須用胰島素治療,相反ⅱ型糖尿病(niddm),一般只用口服降糖藥便可奏效。因此,臨床分型是為治療服務的,分開正確與否是選擇治療手段的關鍵。如果把ⅰ型糖尿病診斷為ⅱ型糖尿病,單純用口服降糖藥治療而不用胰島素,不僅效果不好,不能控制病情,而且還易使病情加重,出現酮症酸中毒。相反,如果把一個ⅱ型肥胖的糖尿病病人診斷為ⅰ型糖尿病而使用胰島素治療,同樣效果也不好。因為肥胖病人對胰島素抵抗,所以,用胰島素治療不僅效果不理想,還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和精神負擔,有時引起因外源性高胰島素血症導致各種血管並發症的發生。只有正確的分型才能做到恰當正確的治療。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基本致病原因主要是遺傳和環境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不是說遺傳一定會得糖尿病,也不是說沒有遺傳就一定不會得糖尿病。內因和外因是要綜合起來考慮的。     糖尿病的類型中,一型糖尿病很容易引起並發症。容易引起胰島自來免疫性破壞的基因。二型糖尿病,產生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這樣多種基因的人容易發生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稠度和胰島素抵抗綜合症等。     二型糖尿病也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糖尿病類型中的二型糖尿病中遺傳的成分更加明顯和復雜。二型糖尿病發病的原因主要有肥胖、糖刺激、緊張、外傷、或過多的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誘發因素。     糖尿病類型中,糖尿病的並發症是最讓人頭痛的。而糖尿病性腎病也是糖尿病最多發的一種並發症。並且這種並發症是糖尿病人最致命的死因。     了解清楚糖尿病的分類,並加以區別護理治療,才是重中之重。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