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坤三院士、賈偉平教授剛從北京捧回一個重量級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去市第六人民醫院、市糖尿病研究所采訪的路上,記者很為生澀難懂的獲獎題目《體脂、胰島素抵抗與代謝綜合征關系的研究》苦惱。不料一句“大肚子細腿”,很快就打開了我們之間輕松交談的話匣,而且我發現,專家們的研究與我們竟是如此“近距離”。
“我教你一‘絕招’。注意看看周圍有沒有那些大腹便便卻臀部、大腿部不太肥胖的人?你可以大膽告訴他(她)——別覺得現在血脂、血糖都還可以,千萬當心糖尿病啊!”賈偉平快人快語。
前所未有“大工程”
一直以來,“大塊頭”被公認為糖尿病、代謝綜合征(集高血糖、血脂異常、高血壓或腹型肥胖於一身者)的一個顯著標識。然而,中國人的“塊頭”遠遠夠不上歐美人的“規模”,為什麼這裡的發病一點也不少?我們的肥胖與外國人的不一樣嗎?有什麼方法能夠方便易行地將那些重點人群盡早“找”出來呢?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項坤三、賈偉平手中一項前所未有、浩瀚而繁瑣的“工程”。因為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人能夠細致到從測量人體各部位脂肪分布入手,進行肥胖“特異性”的研究;也沒有人能夠拿出一套與國際技術接軌的大樣本數據,說明中國人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現狀。
課題組的工作具有開創性並填補了國內的空白。他們首先在上海選擇了兩個社區,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詳盡標准,為近6000個隨機抽樣的居民進行了大規模的入戶調查,同時進行包括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內容的隨訪檢測。之後,他們又率先采用磁共振,在臨床上開展脂肪測量對比研究。
於是,“腹內脂肪較多”成了中國易感人群的脂肪分布特點,而代謝綜合征的體重指數(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平方)“風險線”也從外國人的“25”降為了更符合我國實情的“23”。
我們也用“金標准”
其實早在1993年,項坤三有關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就榮膺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這也是這一領域的所獲得的最高“國家大獎”。而以一位科學家的學術敏感,他當年就提醒他的伙伴們:“看著吧,5年以後,‘肥胖’一定是個熱點。”
賈偉平對這句話尤為印象深刻。市六醫院從建立內分泌代謝科到成為市糖尿病研究所、市糖尿病臨床醫學中心,“我們搞基礎,搞基因研究,但是我們現在更關注臨床,關注實用,關注中國患者的特點。就像我們這個課題,‘切’得就比較准,比較實。雖然有時候‘人’比‘動物’更難做。”
為了揭示“大肚子細腿”與疾病的關系,並且能夠在同一技術平台上與全球同道“對話”,市六醫院、市糖尿病研究所還在國內第一個建立了被譽為國際“金標准”的“擴展高胰島素正葡萄糖鉗夾技術”。通俗一點講,這是用來精確檢測人體胰島素敏感性的技術。
研究人員最終證實:中國人超重或肥胖、糖調節異常以及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而腹內脂肪會造成胰島素“出工不出力”,大腿部脂肪則對胰島素敏感性有保護作用。
項坤三、賈偉平的研究結果作為唯一齊全的“中國資料”,為國際糖尿病界廣泛引用。
一份“實用”的答案
10年的不懈努力,課題組終於完成了包含“分子生物學-發病機制-臨床診斷依據-治療標准-預防原則-相關疾病關系”的一組研究:
他們明確了代謝綜合征及其相關疾病的流行現狀,指出上海20歲以上人群中有五分之一患高血糖(糖尿病和糖調節異常),有超過三分之一患腹型肥胖,有將近十分之一患代謝綜合征;
他們證實了中國人體重指數≥23者,代謝綜合征的患病風險增加2倍,為重新修訂“肥胖診斷標准”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們提出的中國人腹內脂肪較輕程度增加即已發生了較高的糖尿病或代謝綜合征患病風險的觀點,對制定預防方案具有指導意義;
他們在尖端技術支撐下,重新定義了“比照參數”,建議凡符合“體重指數≥25、高血壓、糖尿病或前期高血糖、血脂異常(甘油三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4個條件中任何3條者,即為代謝綜合征患者,為疾病的診斷更簡易確切、更符合中國人特點,提出了具有學術性的見解。
“當然,我們的研究成果還只是階段性的。”帶記者參觀完他們的基因數據庫,專家描述了他們對於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的進一步研究設想,堪稱“相當龐大”。
“不過,還是請你先捎一句話給大家吧。記住——少吃多動!”這是醫學專家的忠告。
專家說妊娠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很多婦女朋友在妊娠期會出現血糖比較高的一些症狀,如果沒有及時的治療,很有可能會患上糖尿病, |
|
警惕!孩子臉色蒼白 感覺疲憊
如果您發現孩子最近臉色看起來蒼白,總是感覺很疲憊,做事情開始沒有了動力,體重也開始明顯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