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飲食下,一月體重下降2公斤以上,就要及時查血糖
可以說,沒有哪一種疾病能像糖尿病這樣,對體重有如此明顯的影響。有的人忽然變得能吃能喝,體重卻不增反降,自以為是減肥成功了,可一體檢就傻眼了,原來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壓高,擔心自己得糖尿病時,旁邊卻有人寬慰他:“沒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見,在糖尿病與體重關系的問題上,存在著不少誤區。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們所說的糖尿病典型症狀三多一少(即吃飯多、喝水多、排尿多,體重減少),主要出現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這類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為胰島素絕對不足。胰島素缺乏,人體就不容易儲存能量,於是就會消瘦。這類糖尿病多見於青少年,起病前體重多屬正常或偏低,發病後體重繼續下降,且較為明顯。
1型糖尿病患者終身需要胰島素替代治療。經過合理治療後,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漸變胖直至體重正常。
2型糖尿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型,則胖瘦皆有。一般來說,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過胖的歷史,發病後體重也會有所減輕,但由於體重基數大,因此不那麼明顯。一般來說,在沒有刻意節食的情況下,一個月內體重減輕超過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醫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總數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體質指數b m i 大於28)或超重(b m i 大於25)。2型糖尿病病情的發展及惡化與脂肪代謝密切關聯,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稱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胰島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細胞多,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異常,游離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島素抵抗。在歐美等國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沒有那麼高。不少糖尿病患者的b m i 都在25、26左右。所以,即使輕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襲。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島素抵抗似乎沒有那麼明顯。但這類患者由於長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長,體內胰島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導致體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認為,2型糖尿病患者變瘦,就是轉成1型了,這是不對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和遺傳,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遺傳背景下由不良生活方式引發的,所以,二者並不會互相轉化。
外瘦內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上文中提到,中國及所有亞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 m i 並不高,但為何糖尿病的發病率卻一路走高呢?這涉及到一個問題———腹內脂肪。有些人看起來不胖,但其內髒脂肪細胞的數目和脂肪容積卻很高,表現為外瘦內胖。這類人的一個特點就腰圍較大或腰/臀比較大,因此也被稱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們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飲食或運動等措施減少內髒脂肪堆積,則可能使胰島細胞受到損傷,從而促發糖尿病。 (郭曉蕙)
專家視點
應盡早使用胰島素
2型糖尿病患者,強化治療療效優於傳統療法
作為一種慢性病,糖尿病雖沒有立刻致命的危險,但如果得不到規范治療,即使終生捧著藥罐子,血糖也只能控制得差強人意。
近日,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翁建平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發表論文稱,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應接受胰島素治療,而且早期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強化胰島素治療,效果明顯好於傳統療法。
翁建平介紹,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糖尿病患者95%以上都屬於2型。傳統的2型糖尿病治療往往采取一種階梯式療法:從飲食運動到單藥口服,再到聯合口服,直到病情已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時,醫生們才會使用胰島素治療這一“壓箱手段”。
因此,翁建平稱,胰島素治療在控制血糖達標、預防並發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糖尿病治療手段之一。但由於使用胰島素常常會引起體重增加並導致低血糖,使患者產生了一定抵觸心理。同時,胰島素使用較復雜,難度相對較大,導致這種手段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患者的治療中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使用。事實上,上述問題可通過胰島素治療方案的優化、醫療團隊的合作、加強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的知曉率而得到改善。
針對部分患者認為使用胰島素後,可能引起生活質量下降的現象,翁建平教授進一步指出,這其實是個很大的誤區。早在2006年,美國糖尿病協會會議就已經提出:“真正影響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是並發症,而更早開始胰島素治療,才是應對這一難題的真正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