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和預兆
1、症狀體征:多發於50歲以後,60-70歲多常見。多見於肥胖或成年型而病程長的糖尿病病人,平均約10年。部位多見下肢,上肢少見。單側發病多見80%,雙側同時發生少見20%。壞疽可突然發生,疼痛劇烈,多數患者壞疽的發生是緩慢的,有嚴重的神經損害,疼痛可輕可重,局部輕度損傷,發生皮膚局限性小水泡。以後皮下組織變成暗紅色或黑色,嚴重四肢手足發生潰爛壞死,干枯變黑,化膿感染等。
(1)症狀:1間歇性跛行,為下肢的早期表現,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離後下肢乏力,勞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腸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後可使症狀緩解。年老者如發生間歇性跛行時高度懷疑由動脈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2休息痛,是病變的中期表現,當病變發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發生疼痛,稱為靜息痛。這種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遠端,夜間尤甚,臥位時疼痛加劇,下肢垂下可有緩解,夜間靜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時心輸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減少,故疼痛常在夜間加重。3肢端潰瘍壞疽,有三種類型:ⅰ、濕性壞疽:肢端體表局部組織皮膚糜爛,形成淺潰瘍,深入肌層,甚至爛斷肌腱,破壞故質,大量組織壞死,形成大膿腔,排出較多的分泌物。常見的肢端水腫,為糖尿病肢端壞疽。ⅱ干性壞疽,受累肢端末端缺血導致感覺遲鈍或消失,局部皮膚呈現暗褐色,出現缺血性壞死,皮膚肌腱干枯、變黑,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行脫落,無分泌物,無水腫。約占糖尿病肢端壞疽的 5.9%-7.5%。病理基礎為中小動脈閉塞導致血流緩慢或中斷。ⅲ混合性壞疽,既有肢端的缺血干性壞死,又有足背底小腿部的濕性壞疽,約占 18.1%-20%。微循環障礙和小動脈阻塞同時並存,靜脈阻塞及感染嚴重。
(2)體征:1小動脈阻塞和微循環障礙,足背及胫後動脈波動減弱或消失,干性壞疽動脈阻塞多為搏動消失,濕性壞疽以微循環障礙為主,局部皮膚營養不良,毛發脫落,皮溫降低,色澤異常,足抬高蒼白,下垂說紅紫。2神經營養障礙體征,皮膚干燥,角化,變脆,裂隙,痛覺消失,植物神經出汗減少,皮膚干燥裂痕,感覺神經減弱或消失,容易受到外傷感染,形成神經性損害頑固性潰瘍。
2、實驗室檢查:
(1)肢體血流圖,對糖尿病壞疽的下肢做肢體血流量檢測,供血量明顯減少,下降約50%以上。
(2)甲皺微循環:所有糖尿病病人肢端壞疽的病人經甲皺微循環觀察可見典型的微循環障礙,包括管袢模糊不清,管袢條數減少,血管斷線呈現團塊狀,見出血斑等。
(3)超聲多普勒:糖尿病性肢端壞疽存在微血管外,常有小動脈硬化和阻塞。用此對患者胫後動脈,足背動脈,股動脈和帼動脈檢測,血管搏動時間明顯延長,前者提示血管退行性導致的血管彈性降低,血管緊張度增加,說明動脈血管的變化,流量減少。
(4)足背靜脈血分析:可見靜脈血氧分壓明顯升高,組織缺氧減少,末梢組織處於慢性缺氧狀態,糖尿病並發症微循環障礙動脈與微靜脈之間存在短路導致。
3、診斷要點:
對於糖尿病肢端壞疽臨床診斷並不難,一般常發病年齡,糖尿病使,糖尿病的治療經過,肢端壞疽症狀,肢體血流圖,超聲多普勒等實驗室檢查,進行分型。結合血糖檢查,血管學檢查,一般鑒別並不難。
糖尿病肢端壞疽屬中醫“消渴病”、“脈痺”、“脫疽”等范疇。中醫治療本病歷史悠久,並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機主要是消渴日久,氣陰兩虛,經脈瘀阻,血行不暢,肢端失養,加之濕熱下注,熱毒血瘀,而成脈痺、脫疽。現代元素醫學研究發現,糖尿病人體內存在有鋅元素的異常缺乏,缺鋅後傷口愈合能力緩慢,容易引起感染和組織液化,是糖尿病實行潰爛的主要原因。大量的臨床研究證明,補鋅療法可明顯加快創口的愈合。因而我們治療上采用補氣養陰,清熱利濕,解毒活血等方法,辨證治療,系列中藥方劑《糖愈方》配合元素制劑消渴特降糖加補鋅療法收到顯著的療效,一般30天內明顯見效,90日內基本治愈。不但創口可愈合,體質體況均有明顯好轉,顯示了極大優勢,尤其是得下肢濕性潰瘍療效獨特,平均在30日內均可愈合,受到當今醫學界極大關注。
糖尿病主要有哪些典型臨床症狀
要想知道糖尿病早期症狀就要對糖尿病臨床症狀的了解,其主要有多尿、多食、多飲、體重減輕等情況 |
|
視力下降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狀嗎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會出現視力下降,這很多的患者是不在意的,她們根本就不把這種事放在眼裡,其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