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應用降糖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是最大的威脅,嚴重低血糖導致死亡的不良事件時有發生。低血糖已經成為良好控制血糖的主要障礙之一。
促胰島素分泌劑——磺脲類藥物,是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降糖藥物。20世紀50年代,第一代磺脲類藥物問世,開創了口服藥物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局面。第一代藥物以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為代表,後者目前已不再使用。第二代藥物包括有格列本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等,這類藥在第一代能有效降低血糖作用的基礎上,安全性進一步得到加強。但是,既想使血糖控制正常,又想減少或避免低血糖的發生,這一難題在傳統的磺脲類藥物是無法解決的,因為低血糖反應一直是磺脲類藥物的一個主要的不良反應。
第三代磺脲類藥物——格列美脲(亞莫利)更好地調整了藥物結構,使發生低血糖反應,特別是嚴重的低血糖反應很少見。這歸功於其結合的受體亞單位較小,從而使它從胰島B細胞上解離的速度較快。
磺脲類藥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胰島B細胞的特異受體——磺脲受體(SUR),通過引發一系列生理效應,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研究表明,不同的磺脲藥與磺脲受體結合的蛋白質分子量和結合能力是有差別的。
體內外藥物實驗已經證明,格列美脲的降糖活性高,這得益於其能夠與胰島B細胞上小分子蛋白受體結合。格列美脲與65kDa蛋白結合,而傳統的磺脲類藥物則與140kDa蛋白結合。因格列美脲與分子量較小的受體結合,結合受體蛋白比較快而靈活,解離更快。與某一傳統磺脲類相比,格列美脲結合的速度快2.5—3倍,而解離速度快8—9倍。與受體結合迅速,使之能更快更有效地刺激胰島素分泌;而解離速度快,使低血糖發生機會減少,發生的嚴重程度降低。一項對21607例糖尿病患者使用磺脲類藥物3年(長期治療)發生嚴重低血糖危險性的隨機調查表明,格列美脲引起嚴重低血糖發生率僅為0.43%,較其他傳統磺脲類藥物要明顯低得多。
新一代磺脲類藥物——格列美脲,還具有非胰島素依賴的降糖作用,即胰外降血糖作用。其中包括周圍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提高等。實驗證實,格列美脲的胰外降糖作用更強.是第二代磺脲類藥物的2倍。這也是新一代磺脲類藥物的繼發性失效率低於傳統磺脲類藥物的原因所在。
此外,低血糖的發生還與年齡增長、腎髒功能不全及不規律飲食等危險因素有關。應用傳統磺脲類藥物(如優降糖)時,患者必須嚴格按時進餐,並在兩餐之間加餐,這就限制了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研究證實.格列美脲具有獨特的雙重藥理作用,可使它在更低的胰島素水平下即能發揮同樣的降糖作用。格列美脲導致的刺激胰島素分泌依賴於患者血糖水平,具有生理性血糖調節的特點,這一特點提高了該藥的安全性和順從性。格列美脲每天服用1次,服用方便,不受餐時影響,可使更多的患者通過口服降糖藥就能有效控制血糖。格列美脲還具有節省胰島素的作用,故對調節血脂水平、減輕體重方面也有益處。
不貪吃、多運動 可有助於降血糖
“吃苦”,指飲食上不貪吃,主食控制在二兩以內;“耐勞& |
|
只用降糖藥不等於是治療了糖尿病
目前,國內成年糖尿病患者已達9240萬人,我國已成為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糖尿病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