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鏈接:
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患者人群逐漸擴大,中國已成為繼印度之後位居第二位的糖尿病國家。據WHO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統計,按目前糖尿病的增長速率,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人口將由1995年的1億3000萬達到3億,其中發達國家將由5100萬增長到7200萬,增長率為42%,而在發展中國家將由8400萬增長到2億3000萬,增長率達到了170%,也就預示著在發展中國家糖尿病將成為社會巨大的負擔。
中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則由1980年的1.0%上升到1994年的2.5%和1996年的3.2%(人口年齡在20~75歲之間)。Inter Asia 2003年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為5.5%,35~74歲的成年人中,男性的患病率為5.2%(約有1270萬);女性的患病率為5.8%(約1330萬)。如按總人口計算,2000~2001年中國共有約3000萬糖尿病患者,但是被診斷的只占23.6%(710萬)。
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約4500多萬,其中絕大部分為2型糖尿病。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城鄉患病率差別很大,城市人口2型糖尿病患病率平均為4.8%,但並發症控制率不足20%,已確診的因糖尿病導致的高血壓患者有1200萬、腦卒中患者500萬、冠心病患者600萬、尿毒症患者50萬。專家指出,血糖控制不達標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而糖化血紅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監測的“金標准”
隨著人們對糖尿病知識的逐步了解,多數人已意識到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並常常把二者的測定值作為控制血糖的標准。其實不然,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標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標准是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是反映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進食和糖代謝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糖化血紅蛋白可以穩定可靠地反映出檢測前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干擾不大。因此,國際糖尿病聯盟推出了新版的亞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確規定糖化血紅蛋白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控“金標准”。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後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紅蛋白就不可能達標。
認識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糖化血紅蛋白越高表示血糖與血紅蛋白結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糖化血紅蛋白的英文代號為HbA1c。
糖化血紅蛋白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糖尿病監測中有很大的意義:(1)與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紅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2)生成緩慢。由於血糖是不斷波動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當時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紅蛋白則是逐漸生成的,短暫的血糖升高不會引起糖化血紅蛋白的升高;反過來,短暫的血糖降低也不會造成糖化血紅蛋白的下降。由於吃飯不影響其測定,故可以在餐後進行測定。(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紅蛋白相當穩定,不易分解,所以它雖然不能反映短期內的血糖波動,卻能很好地反映較長時間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紅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個月之內的平均血糖水平。(4)較少受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是指其在總血紅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
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准
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因此對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測定,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過去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權威機構對於糖化血紅蛋白有著明確的控制指標,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於7%,IDF(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准為小於6.5%,目前我國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准定為6.5%以下。
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控制情況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強血糖控制,多注意飲食結構及運動,並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並發症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可能引發糖尿病性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並發症,並有可能出現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並症。
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水平與糖尿病並發症
臨床上,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預防並發症的關鍵,而血糖監測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本人的認知和行動。由於大部分患者選擇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監測手段,目前超過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紅蛋白長期控制不穩定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會改變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加速心腦血管並發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內的晶體被糖化,則會引發白內障。此外,它可引起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誘發糖尿病腎病,並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紅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腦卒中死亡的一個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對危險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增加50%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水平沒有阈值,隨著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並發症降低越明顯,DCCT、UKPDS等國際大規模臨床試驗得出結論,證實糖尿病患者經強化治療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以顯著降低,各種並發症風險也明顯減少。英國前瞻性研究證實糖化血紅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關的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發生率下降14%;腦卒中發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變發生率下降37%;白內障摘除術下降19%;周圍血管疾病導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發生率下降16%。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監測指標,它的高低直接決定將來各種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助於幫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進患者的血糖達標,從而減少並發症的發病率,從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測定糖化血紅蛋白的注意事項
發現治療中存在的問題。如果糖尿病患者經常監測血糖都顯示控制較好,而糖化血紅蛋白偏高,則需考慮是否平時監測血糖不夠全面(如只測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後血糖),或者可能血糖儀測出的數值不夠准確(如機器老化,試紙受潮、過期等)。
如果某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較大,經常發生低血糖,繼而又發生高血糖,由於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應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紅蛋白完全有可能維持在正常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它的數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變化了。同時,糖化血紅蛋白還受紅細胞的影響,在合並影響紅細胞質和量的疾病(如腎髒疾病、溶血性貧血等)時,所測得的糖化血紅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在臨床治療中,如能同時測定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斷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當空腹血糖超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對應的預測值時,則顯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與采血時緊張、勞累、晚餐進食過多、治療不當、急性並發症等有關,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為8.2%,這表明以往的治療方案已不能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調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於糖化血紅蛋白對應的預測值,甚至達到正常標准,則顯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療對症。
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識,更新治療理念,監測並保持糖化血紅蛋白達標,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島素等藥物治療,對於控制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發展尤為重要。目前臨床提倡對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積極治療方法:盡早藥物治療、盡早聯合治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達到目標或治療方案調整後,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達到目標後也應每年至少檢查2次糖化血紅蛋白。
知識鏈接
血糖達標的三個標准
血糖達標的三個標准是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達標。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視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而忽視了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事實上,如果僅空腹和餐後血糖達標,而沒有控制好糖化血紅蛋白,就證明血糖控制仍未達標。
只有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毫摩爾/升之間,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4.4~8.0毫摩爾/升之間,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下,才能達到理想的控制目標,即不僅要控制基礎狀態下的空腹高血糖,還要控制負荷狀態的餐後高血糖,這兩個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紅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進而延緩和防止多種並發症的發生。
糖化血紅蛋白
和血糖有何差別?
血糖是從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來的血液中的單糖,通常僅指葡萄糖。血糖測試結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