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微博上的一道小學應用題因其“神回答”而走紅。該應用題為:“李雷口袋裡有323個冰糖,有289個棉花糖,134個棒棒糖。今天李雷吃了289個冰糖,124個棉花糖,98個棒棒糖。請問,現在李雷有什麼?”而該學生在答案處填寫的是:“有糖尿病”。
哈哈一笑之余,也有網友質疑,糖尿病是吃糖引起的嗎?眾所周知,雖然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但該病真正最大的危害是並發症,如導致腎髒衰竭、心髒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多髒器損傷,給患者帶來諸多苦惱。對此,有專家表示:“糖尿病雖然不都是吃糖吃出來的,但是糖尿病患者卻往往喜歡吃糖。”
那麼,多吃糖不一定會得糖尿病,是真的嗎?
糖尿病患者:既愛糖又恨糖
上海高先生是單位的業務骨干,業績年年攀升的他,自然少不了應酬,每次飯局不是大魚大肉,就是不醉不歸。不久,趙先生發覺自己的身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口渴,常感到饑腸辘辘,人也日漸消瘦。到醫院就診,診斷的結果是他得了糖尿病。而這恰恰是大多“應酬族”的生活現狀:吃得多、坐得多、動得少,加之平時不注意控制飲食,容易導致營養過剩,人體胰島每天過度工作,最終導致糖尿病病發。
高先生對記者說:沒想到平日不愛吃糖的他,竟然得了糖尿病,開始後悔過往暴飲暴食的生活。
天津宋女士身高1.62米,體重120多斤。愛美的她天天嚷嚷著要減肥,斷斷續續節食、吃減肥藥,但又經不住各種甜品美食的誘惑,節食幾天後就跑去大吃大補,導致體重不穩定,減肥效果也一直不好。最近半年,她發現自己莫名其妙瘦了20斤,還出現嘔吐症狀,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糖尿病。
愛美的宋女士更是後悔不迭,並表示既愛甜品又恨甜品。
營養學專家:誘因不僅是糖
對於“多吃糖不一定會得糖尿病”的說法,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營養科主任李艷玲在接受央視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人體代謝能力下降。導致糖尿病的原因較為復雜,涉及遺傳、感染、基因變異、環境、飲食等多方面因素。
其次,每個人體質不同,各自代謝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例如,有的患者雖然從小很少吃糖,卻得了糖尿病。而有的人偏愛甜品,並且長期吃各種糖果,卻不一定得糖尿病。
李主任解釋說,像棒棒糖這類屬於單糖食品,人體對單糖吸收較快,所以在吃過棒棒糖後短時間內,人體的血糖就會升高,而此時就要注意人體胰島素分泌是否足夠並代謝之。同時她提醒,長期大量吃單糖類食品,有可能會增加體重,並影響血糖變化,出現脂肪肝、甘油酸酯高脂血症等疾病症狀,甚至造成糖尿病的病發。換句話來說,體重增加的同時,也加大了得糖尿病的風險。
李艷玲醫師認為,雖然多吃糖不一定會得糖尿病,但也不推薦吃過多的糖和甜品,建議科學飲食、合理膳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一天只吃兩頓飯,也容易增加得糖尿病的幾率。最後,還應堅持適量運動,將體重控制在與身高比例正常的范圍之內,哪怕有家族病史,也能降低和緩解糖尿病的病發。
臨近新春佳節,李艷玲提醒說,不少人在節假日或看到美食就會暴飲暴食,過後又開始節食減肥,這樣讓體重“像過山車般忽上忽下”,對健康十分不利,應引起准糖尿病人群的足夠重視。
糖尿病醫生:誘發主因多樣
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賈偉平教授等承擔的項目《Ⅱ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診治技術》,經過研究發現,“肚子大”的腹型肥胖人,可能隱藏患糖尿病的危險。
賈偉平教授介紹說,腹型肥胖的標准是腹內脂肪面積大於等於80平方厘米。腹圍反映身體脂肪組織的含量,而脂肪增多會引起一系列的疾病。腹內脂肪達到80平方厘米至90平方厘米發生糖尿病和代謝綜合症的幾率比常人高出4倍,其中男的腰圍大於90厘米,女的大於85厘米是高危人群。
許多白領認為糖尿病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所以在心理上並未給予足夠重視,導致發現患上糖尿病時已出現多種並發症。賈偉平建議,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應更加注意自己是否有早期糖尿病症狀。比如體重在數月內迅速下降,強烈的口渴,排尿次數及尿量均明顯增多,經常感到饑餓,傷口愈合得極慢,且皮膚很容易感染,視物模糊,肢體出現自發性疼痛、麻木等現象時,都應該盡快到醫院作相關檢查。
經記者多方考證,“多吃糖不一定會得糖尿病”的說法是真的,但專家也不建議多吃糖果。同時,相關專家認為,暴飲暴食、熬夜、焦慮、工作壓力大等是誘發糖尿病的主因,我們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糖尿病“候選人”有哪些?
最新研究發現,孕婦飯後1小時血糖值大於等於190毫克,空腹血糖值在95至105毫克者,有1 |
|
妊娠糖尿病的發生因素是什麼
妊娠糖尿病患上一擔患上了這種病對患者的傷害是很大的,這需要患者多加注意這種病的出現,及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