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知識 >> 糖尿病病因 >> 細說糖尿病的“蘇木傑現象”和“黎明現象”

細說糖尿病的“蘇木傑現象”和“黎明現象”

  somogyi蘇木傑於20世紀30年代發現胰島素用量過大可導致糖尿病血糖不穩定,當減少胰島素用量時,反使病人血糖下降,於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格言,從而稱這種現象為蘇木傑反應。

  “蘇木傑現象”表現為夜間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簡單地說,也就是“低後高”現象。它主要是由於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使用過量而導致夜間低血糖反應後,機體為了自身保護,通過負反饋調節機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長激素、皮質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現反跳性升高。

  蘇木傑反應主要是因為人體內存在調節血糖的兩大因素失調。當血糖過低時,大腦通過負反饋調節,升糖激素分泌增多,導致血糖水平明顯升高。蘇木傑反應是糖尿病人經常出現的現象,容易混淆病情,無論是病人還是醫生均應注意。

  “黎明現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間無低血糖發生,由於人體內有許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而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現在上午5-7時(或5-9)時發生,因此容易導致血糖升高,這一現象最初是1981年由國外學者Schmidt首先提出,這就是所謂的“黎明現象”。

  “黎明現象”表現為凌晨3時高血糖和早餐前高血糖,簡單地說,也就是“高後高”現象。它主要與機體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拮抗激素(如生長激素、皮質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以及胰島素抗體產生有關。在以上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血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而出現高血糖。

細說糖尿病的“蘇木傑現象”和“黎明現象”

  “黎明現象”和“蘇木傑現象”主要見於1型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也可見於2型糖尿病接受或未接受胰島素治療者。這兩種現象在表現上都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容易被發現。比如,“黎明現象”發生時,患者可能沒有任何典型臨床症狀,常常是由於早餐前出現高空腹血糖和三餐後高血糖難以控制而引起注意。因此自測血糖,尤其是對凌晨3時血糖和晨起時空腹血糖的監測,是及時發現“黎明現象”並制定處理對策的關鍵所在。若凌晨3時血糖大於6.1毫摩爾/升(110毫克/分升),同時早餐前空腹血糖大於8毫摩爾/升(145毫克/分升),即“高後高”,就可斷定為“黎明現象”。

  總的來說,“黎明現象”和“蘇木傑現象”都是糖尿病患者出現的一種血糖失穩態表現,具有較大的危害性,要想防治它們,應該做到早期發現,合理治療。

  somogyi蘇木傑於20世紀30年代發現胰島素用量過大可導致糖尿病血糖不穩定,當減少胰島素用量時,反使病人血糖下降,於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格言,從而稱這種現象為蘇木傑反應。

  兩種不同的現象的不同處理方法:

  “黎明現象”的處理措施是:

  (1)餐前短效胰島素加長效胰島素混合注射;

  (2)晚餐前或睡前加用中效胰島素。其中,在睡前加用中效胰島素效果最好,因為它作用高峰時間恰好可位於黎明前後,也就能充分補充黎明時機體對胰島素的需要量;

  (3)可將早餐前使用的胰島素提前在早晨6時注射,以縮短高血糖持續時間;

  (4)應用胰島素閉環泵治療,可依據患者的血糖高低自動調節胰島素輸入量。這也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缺點是費用昂貴,無法普及。

  “蘇木傑現象”的處理措施是:

  (1)減少晚餐前胰島素的用量;

  (2)睡前尿糖陰性或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者,可適當進食少量糖類。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處理措施都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總之,適時有效的血糖檢測和醫患之間的互相溝通是發現“黎明現象”和“蘇木傑現象”的關鍵,糖尿病患者如果清楚自己血糖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做到明白就醫,放心服藥。為及時采取治療措施,糾正高血糖,減低糖毒性對機體的損害。

熱門圖文
環境污染致糖尿病患病率上升

話說2013年以前,中國人從沒有意識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環境會有那麼糟糕,尤其北京為例,有史以

新糖友面臨的6大困惑

Q1:確診得了糖尿病怎麼辦?  新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首先要做好初診工作。  初診時首先應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