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為糖尿病可以一次性治愈不少媒體廣告宣傳運用祖傳秘方可一次性把糖尿病根治,這是不科學的,因為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對於這種疾病只能采用加強自我監測及調節飲食、合理運動、藥物治療等各種方法控制病情,並防止可能引起的各種並發症,想要一次性治愈者是不可能的。如果相信此類不負責任的廣告,不僅損失錢財,還可能適得其反,延誤了治療。
2.認為注射胰島素會導致長期依賴現代醫學觀點認為,當血糖過高時,胰島β細胞就不會分泌胰島素,可以考慮注射胰島素,讓血糖逐步降低,使β細胞功能得到恢復。待病情穩定後,可以停用胰島素,這不會產生依賴。目前主張采取少量胰島素與磺脲類藥物聯合應用。
3.老年糖尿病人認為查查尿糖就可以了老年人應該對尿糖、血糖同步監測,才能正確反映體內血糖水平。由於老年人腎髒老化,功能減退,腎小球濾過的糖量減少,所以即使是尿糖陰性,血糖也可能達200~300毫克/分升左右。另外,當低血糖出現時,尿糖也測不出來。所以老年人要定期去醫院檢測血糖。
4.控制飲食等於饑餓療法控制糖尿病的第一步是飲食療法,但並非要病人盡量不吃或少吃。正確的營養飲食治療應協調三大物質比例,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55%,蛋白質15%~25%,脂肪30%~35%。飲食應以優質蛋白質即動物蛋白(牛奶、雞蛋、瘦肉)和粗纖維食物(蔬菜)為主。水果並非都不能吃,除了哈密瓜、香蕉等含糖分高的水果外,其它一些含糖量少、水分多的水果,如蘋果、杏子、不太甜的西瓜、橙子都可以適當食用。
5.糖尿病人不宜多活動由於這個認識誤區,不少糖尿病人一旦得病,什麼運動也不敢做了。運動是治療糖尿病不可缺少的環節,適量而定期的運動能增強體質,改善健康狀況,不僅可以降低血糖,還能減輕患者服藥的劑量。比如每日慢步行走1~2小時,每日可減少1~2顆降糖藥。適合糖尿病人的運動方法有慢步走、保健操、老年迪斯科等,也可適當干些家務。此外,運動最好能持之以恆,但運動量不宜過大,過於勞累。
6.不進餐不服藥 糖尿病人常認為吃飯後血糖升高,才需要服藥,如果不吃飯則不需服降糖藥。這種認識誤區所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不進餐不服藥有可能會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而危及生命。
正確的作法是當病人很少進餐或不進餐時,不應按平時的劑量服用口服降糖藥,應及時去醫院就診,由醫生來調整治療方案,同時也不能隨便停藥。但食量正常的患者,進餐後應按時服藥。有些病人去醫院檢查血糖時,因早餐未按時服用降糖藥,結果檢查餐後血糖發現很高。而醫生復查血糖就是為了了解病人目前的服藥方案能否良好控制血糖。如果不按規定服藥,測出來的血糖值就喪失了真正的意義,醫生就無法判斷目前的治療方案合不合理,甚至還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復查血糖當天也應按時服藥。
7.服藥時間無講究由於糖尿病的特殊性,其服藥時間也是有講究的,只有嚴格按照醫囑來進行服藥才能較好地控制糖尿病,這也是有些糖尿病人在長期服藥時依然不能控制病情的原因之一。例如服用優降糖時,有些病人喜歡在吃飯時服用,而正確的作法是在飯前半小時服用才能有效。這是因為優降糖是通過刺激胰島素分泌發揮降糖作用的。一般口服優降糖後需要一小時左右才能進入血液中發揮降糖作用,而進餐後半小時血糖已經開始明顯升高,因此優降糖(包括其他磺脲類降糖藥)應在餐前斗小時左右服藥。同樣,雙胍類及拜糖平也應注意服藥時間,否則亦難以達到良好的降糖效果。雙胍類藥物應在進餐時或進餐後立即服和,拜糖平則應在進餐後即刻服用。
8.糖尿病藥物最嚴重的副作用是成瘾藥物成瘾這個名詞對於人們來說不再是陌生的字眼,一旦患上糖尿病也主意味著要與藥物打一輩子交道。人們往往擔心的是藥物的成瘾性,其實真正嚴重的副作用不是成瘾,而是低血糖。一般來說,磺脲類會引起低血糖,而雙胍類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不會或很少引起低血糖。低血糖常見的症狀有:輕微低血糖時僅有明顯饑餓感、輕微出法;低血糖較嚴懲時則有心跳、手抖、大汗、面色發白或轉青、頭昏甚至昏迷。
那麼,如何防治低血糖呢?首先,服藥應與進餐配合。其次,當發生低血糖時應及時自行處理。一般來說,輕微低血糖時可進食幾塊餅干、面包片或少量等,但不宜吃甜食。如出現嚴重低血糖甚至頭昏時,應及時進食甜食(糖果、糖水等)以迅速升高血糖,以免發生低血糖症狀輕微時,應先檢測指尖血糖,因為前面所提到的症狀不一定都是低血糖引起。當然,口服降糖藥還可引起其他一些副作用,如肝腎損害、過敏、胃腸道不舒服等,臨床上較少見,應定期檢查。
9.血糖、尿糖就能確診糖尿病診斷糖尿病最客觀的指標是檢查體內胰島釋放功能,看哪一時間段有了問題。依據檢查結果,來判斷糖尿病輕重,制定治療計劃,預測愈後,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只檢查血糖是無法進行有效治療的,更談不上控制。有些病人用尿糖多少做為調整使用胰島素劑量的依據是十分危險的,毫無醫學根據。患了糖尿病並不可怕,關鍵要正確檢查、診斷、及早防治合並症,有效地恢復自身胰島功能,相信是能夠使糖尿病患者恢復正常的。
10.餓肚子才能治好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大多不敢吃飽,否則就會導致病情加重,真的需要這種“饑餓療法”嗎?糖尿病病人是全身各髒腑器官都處於營養缺乏狀態,主要表現為全身無力,雙下肢更為明顯。這些臨床症狀反應了內髒功能低下,得不到應有的營養供給,究其原因主要是飲食後的營養物質沒有被吸收利用(主要是糖等營養物質),加上人為地控制飲食或節食,導致人體五髒得不到充分營養。這樣一來,不但糖尿病本身不可能好轉,就連其他內髒如心、肝、腎等重要生命髒器也會因營養不足而產生病變。在臨床中有些糖尿病合並症是糖尿病本身所致,但常見的多是人為控制飲食引起或加重了並發症。尤其是肥胖型糖尿病病人更應注意不要節食。因為人的生命需要充足的營養,這已被古今中外醫學專家所證實。正常的飲食應該是早晨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糖尿病病人除忌食糖外,一般白面可適量食用,多食小米面制品,菜、蛋、奶、肉、雞肉最佳、排骨湯等均可食用。如腎髒功能較差,應少食豆制品,患有胃炎的人最好少用荞麥制品,水果以早晨、中午食用為好。不宜食用花生米(易加重脂肪肝)、辣椒、白酒等刺激性食物。
11.治療糖尿病不必重視胰島及受體功能糖尿病,一般認為血糖高,尿糖有“+”就可以確診,服一些降糖藥就可達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多數患者隨病史的延長而病情漸漸加重,詳細辨證,降糖乃治標之法,糖尿病主要的高血糖其實是體內胰島素功能低下所致,其根本形成原因是化學降糖藥與節食所致胰島功能低下。診斷和治愈糖尿病標准應當是恢復胰島功能,這也是世界醫學家主攻的課題。ⅱ型糖尿病多發生高血脂、脂肪肝,有一定的遺傳性,這是因為胰島素與受體不能很好結合所致,如果檢查一下胰島素就可以看出。ⅱ型糖尿病初發病多為肥胖,尤以腹部為突出,在不吃任何化學藥的情況下,胰島素的量是正常的,但胰島素受體結合率卻減少,這樣一來,盡管有足量胰島素,由於胰島素受體結合率下降,不能很好結合,血糖也就不會被體內髒器利用而形成高血糖———糖尿病。影響受體與胰島素結合的主要原因是脂肪代謝紊亂所致,解決的方法是降脂,調節脂代謝紊亂,而不是靠節食、服降糖藥,更不能偏食。中藥胰島生就是根據上述理論,經臨床反復驗證而研制的,在運用中醫疏肝調氣法的基礎上,重點調整其脂肪代謝提高受體結合率,血糖被吸收利用,高血糖也就自然下降正常。反之降糖、節食只會使胰島受體結合減少,甚者降低胰島素量,凡此節食降糖方法,不可能使糖尿病及合並症有任何好轉,更不可能治愈糖尿病,一般有幾年病史的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節食,降糖治療,就可以體會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