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血壓監測(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可彌補CBP的不足。既往ABPM主要用於鑒別白大衣、隱性及夜間高血壓,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提出的谷/峰比(T/P比)、平滑指數(SI)、夜晝指數(DI)、壓力負荷(BPL)等指標,提供更多有價值信息,在疾病診斷、藥物療效評價、疾病預測等方面有重要價值。
1 ABPM技術進展
ABPM是1961年由Sokolow首先提出,認為應盡可能多測量診所外血壓,以更好了解血壓情況。1962年無創半自動血壓檢測儀問世,但限於對血壓認識水平及儀器不能自動監測夜間血壓,此項技術未得到推廣。1969年英國牛津大學Stot和Bevan采用有創技術在人股動脈內插入導管,監測每次心搏血壓,發現血壓變化具有豐富信息,開創了動態血壓監測新局面。20世紀70年代無創全自動動態血壓檢測儀誕生,1987年該產品進入市場並普遍應用於高血壓診斷與治療。
ABPM開始應用時監測指標主要局限於24h血壓平均值、白晝血壓平均值、夜間血壓平均值、最高血壓值、最低血壓值等,用於甄別白大衣效應、夜間高血壓、反白大衣效應。近年來,學者在ABPM基礎上,提出新的監測指標,為ABPM臨床應用帶來新發展。目前血壓監測指標大致分為四類:血壓平穩性指標、血壓負荷性指標、反映血壓變化規律指標及其他。
1.1 血壓平穩性指標
主要包括血壓變異系數(CV)、降壓平滑指數、谷/峰比值。CV表示在一定時間內血壓波動程度,有短時變異和長時變異,等於每小時血壓下降值標准差/24h平均降低值,分別求出24h、白晝、夜間CV值,表示不同時間階段血壓波動程度。SI為CV的倒數(1/ CV),反映降壓平穩性。SI愈高,降壓愈平穩。T/ P比值為降壓谷效應值與峰效應值之間的比值。谷效應值指藥物在劑量末、下次劑量前血壓降低值;峰效應值指藥物最大效應時血壓降低值。在良好血壓控制下,短時與長時血壓變異性降低,(T/ P)達50%~67%以上。血壓平穩性指標主要用於了解降壓藥物對於血壓控制的平穩程度。
1.2 血壓負荷性指標
主要包括血壓負荷值、曲線下面積。血壓負荷值是指血壓超過某個阈值水平次數的比例。目前對於血壓阈值水平仍未有統一標准,但一般學者將白晝阈值定為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夜間阈值定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曲線下面積即計算24個時間區間收縮壓或舒張壓曲線下面積之和。各個區間面積采用梯形面積法近似求出。血壓負荷性指標主要反映血管壓力負荷程度,目前主要用於高血壓診斷及終點事件預測。
1.3 反映血壓變化規律指標
包括血壓-時間趨勢圖、晝夜血壓波動曲線、夜間血壓下降百分率及夜晝指數。血壓-時間趨勢圖,即以小時為單位將1天劃分為24個時間區間,連接各時間區間平均收縮壓或舒張壓曲線圖。晝夜血壓波動曲線是指連續24h測試每個血壓測量值所形成的曲線。一般血壓應成明顯晝夜波動性,正常曲線成長柄勺狀。夜晝指數是指夜間平均血壓/白晝平均血壓,正常應小於0.9。夜間血壓下降百分率主要用於判斷夜間生理性血壓下降程度。其數值等於(白晝血壓均值-夜間血壓均值)/白晝血壓均值,一般應下降10%~15%或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降低10mmHg及5mmHg。此類指標主要反映24小時血壓變化規律情況,正常血壓呈夜低晝高,夜間血壓應比白天下降10%以上,反常的血壓規律常預示各種臨床終點事件的發生。
1.4 其他
動脈僵硬度指數(AASI) 是最近發現的建立在動態血壓監測基礎上的反映動脈血管硬化程度的新指標。以舒張壓(DBP)為縱坐標,收縮壓(SBP)為橫坐標,求出斜率(β),動脈僵硬度指數(AASI)=1-β(單位)。AASI與脈搏波傳導速度(PWV) 相關性良好,可以獨立預測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腦卒中的發生。動態脈壓指數:其數值等於(24h平均收縮壓~24h平均舒張壓)/24h平均收縮壓。可以作為獨立的穩定的反映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的指標。
2 ABPM的應用進展
2.1 高血壓病診斷
ABPM能監測24小時動態血壓,避免就診者與醫務人員接觸,是診斷白大衣高血壓、反白大衣高血壓及夜間高血壓主要方法。然而對於高血壓診斷,目前國際仍無統一標准,一般認為24h動態血壓均值>129/87mmHg , 白晝均值> 146/ 91mmHg,夜間均值>127/ 79mmHg,夜間血壓下降率>10%即為血壓異常升高[2]。新近也有學者提出應使用血壓負荷指標來診斷高血壓。即設定一標准血壓值,並將所測得血壓與此標准血壓比較,計算出血壓超過標准血壓值次數的比例,當比例超過某一值時,即為高血壓。一項關於肥胖兒童血壓調查研究中發現肥胖兒童血壓負荷明顯大於正常體重兒童,提示肥胖兒童早期便可出現血壓異常,建議以血壓負荷超過25%作為界定正常與高血壓的標准[7]。但也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應以50%為診斷高血壓的標准[2]。而一項關於妊娠高血壓的研究中,通過對妊娠期婦女孕8~11周時進行動態血壓監測,測量其血壓負荷指數,經定期追蹤發現,血壓負荷升高者,其發生妊娠期高血壓及先兆子痫的發生率明顯升高,其診斷的特異性及敏感性分別為:86%、73%。血壓負荷指標是早期診斷妊娠期高血壓及先兆子痫的敏感指標。
2.2 終點事件預測
新近研究顯示血壓負荷性指標、反映血壓變化規律指標、動脈僵硬度指數(AASI)及動態脈壓指數異常均與終點事件密切相關。
2.2.1 腎髒疾病
腎髒是高血壓損害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微量蛋白尿是腎髒損害的早期表現。研究顯示動態血壓較偶測血壓更准確預測微量蛋白尿發生。研究對1型糖尿病兒童及青春期少年進行為期5年觀察後發現,夜晝指數>0.9組與<0.9組相比較,其微蛋白尿5年發生率升高70%[9]。同樣,通過對杓型(夜晝指數>0.9)及非杓型(夜晝指數<0.9)高血壓腎病患者3年蛋白尿的跟蹤隨訪後發現,非杓型患者其尿蛋白明顯升高,夜晝指數升高是預測腎髒損害有效指標,其機制可能與夜間血壓增高引起腎髒損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