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該胖還是瘦
可以說,沒有哪一種疾病能像糖尿病這樣,對體重有如此明顯的影響。有的人忽然變得能吃能喝,體重卻不增反降,自以為是減肥成功了,可一體檢就傻眼了,原來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壓高,擔心自己得糖尿病時,旁邊卻有人寬慰他:“沒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見,在糖尿病與體重關系的問題上,存在著不少誤區。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們所說的糖尿病典型症狀“三多一少”(即吃飯多、喝水多、排尿多,體重減少),主要出現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這類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為胰島素“絕對”不足。胰島素缺乏,人體就不容易儲存能量,於是就會消瘦。這類糖尿病多見於青少年,起病前體重多屬正常或偏低,發病後體重繼續下降,且較為明顯。
1型糖尿病患者終身需要胰島素替代治療。經過合理治療後,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漸“變胖”直至體重正常。
2型糖尿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型,則胖瘦皆有。一般來說,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過胖的“歷史”,發病後體重也會有所減輕,但由於體重基數大,因此不那麼明顯。一般來說,在沒有刻意節食的情況下,一個月內體重減輕超過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醫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總數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體質指數BMI大於28)或超重(BMI大於25)。2型糖尿病病情的發展及惡化與脂肪代謝密切關聯,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稱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胰島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細胞多,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異常,游離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島素抵抗。在歐美等國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沒有那麼高。不少糖尿病患者的BMI都在25、26左右。所以,即使輕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襲”。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島素抵抗似乎沒有那麼明顯。但這類患者由於長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長,體內胰島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導致體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認為,2型糖尿病患者變瘦,就是轉成1型了,這是不對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和遺傳,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遺傳背景下由不良生活方式引發的,所以,二者並不會互相轉化。
外瘦內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上文中提到,中國及所有亞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並不高,但為何糖尿病的發病率卻一路走高呢?這涉及到一個問題——腹內脂肪。有些人看起來不胖,但其內髒脂肪細胞的數目和脂肪容積卻很高,表現為“外瘦內胖”。這類人的一個特點就腰圍較大或腰/臀比較大,因此也被稱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們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飲食或運動等措施減少內髒脂肪堆積,則可能使胰島細胞受到損傷,從而促發糖尿病。
減肥就是治療
對於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把體重減下來,胰島素抵抗也會有所減輕。
所以說,減肥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方式。
控制飲食是最關鍵的,胖病人應根據目標體重來確定每天的熱量攝入值。“如果現時體重為70公斤,而標准的目標體重為60公斤,則應按照60公斤的營養需求來吃飯。”郭曉蕙說。正確的糖尿病飲食原則是保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合理搭配,以滿足身體需要。其中,碳水化合物約占55%—60%,脂肪約占25%—30%,蛋白質約占15%—20%。一般來說,成年男性患者每日的熱量攝入為1200千卡—1600千卡,成年女性患者每日熱量攝入為1000千卡—1200千卡。多吃粗糧、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油炸食品、方便食品、快餐等,控制鹽和糖的攝入都對減輕體重有幫助。
除此之外,給自己制訂一個運動計劃也非常重要。郭曉蕙教授提醒,“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最好多參加慢跑、快走、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因為這類運動能起到消耗能量,增加能量‘支出’的作用。”相比較來說,啞鈴、俯臥撐等無氧運動,就沒有這麼好的效果了。
藥物影響體重
糖尿病病情會影響患者的體重,各類藥物由於藥理作用不同,在治療中也會對體重產生不同影響。
二甲雙胍能減體重
二甲雙胍能增加外周組織(如肌肉)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改善糖代謝、降低體重,但不影響血清胰島素水平,單獨應用時不會引起低血糖。因此,對於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二甲雙胍屬於首選藥物。此藥服用後,體重下降屬正常反應,因此患者不必擔心。
胰島素、磺脲類、格列奈類、格列酮類藥物增重
胰島素不僅能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為細胞供應能量或以糖原形式儲存能量,還能促進脂肪儲存、防止脂肪分解。因此,體重增加是胰島素治療中的一個潛在問題。使用胰島素治療後,患者的高血糖得到有效控制,葡萄糖不會從尿中白白丟失,加之患者食欲旺盛,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因此,在用胰島素的同時,需限制一天總的熱量攝入,並適當增加運動。
磺脲類和格列奈類藥物同屬於胰島素促泌劑。這兩類藥物的基本作用原理是促進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其降糖作用有賴於尚存的相當數量(30%以上)有功能的胰島細胞。而格列酮類藥物屬於胰島素增敏劑,可保護胰島細胞,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這兩類藥物或增加胰島素分泌,或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結果都能使身體儲存能量的機能增強,讓體重增加。
糖苷酶抑制劑,不影響體重
還有一類藥叫α—糖苷酶抑制劑,其主要原理是抑制小腸上皮細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只有在飲食中有足量的碳水化合物(≥40%)時它們才有效。這類藥物尤其適用於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後血糖明顯升高的患者,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與磺脲類、雙胍類藥物聯合使用。α—糖苷酶抑制劑不會導致體重變化,因此不“挑剔”患者的胖瘦。
2型糖尿病用藥,胖瘦有別
胖人首選雙胍類 瘦人先用促泌劑
1型糖尿病患者,無論胖瘦都用胰島素治療。
而2型糖尿病患者,根據體型的“胖”、“瘦”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區別。胖病人的治療,首當其沖應是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其中,控制飲食比運動更重要一些。
血糖並不是很高的胖病人,用藥首選二甲雙胍。這類患者往往胰島素水平並不是特別低,但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不能“物盡其用”。二甲雙胍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水平,同時使體重減輕,其中主要可使內髒脂肪減少。“除了能增加糖代謝外,二甲雙胍還有控制食欲和促進腸胃蠕動的作用,對大部分肥胖患者都有不錯的減重效果。”郭曉蕙表示,服用二甲雙胍,加上控制熱量攝入(飲食)增加熱量支出(運動),就能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如患者肥胖且血糖值較高,則應考慮加用α—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等口服藥物。
對於偏瘦的病人來說,如果血糖不是很高,則首選磺脲類或格列奈類藥物。這兩類藥物都屬於胰島素促泌劑,可以促進胰島素分泌,緩解患者的胰島素相對不足,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磺脲類藥物降糖作用快,能降低正常血糖,但可能引發低血糖。格列奈類降糖藥是一種新型的降糖藥物,其調節餐後血糖的效果更好,因此也被稱為“餐後血糖調節劑”。這類藥物有助於控制餐後高血糖,而不會引起兩餐之間低血糖,便於患者就餐時服用。“磺脲類藥物可使體重增加,因此適用於體重正常或偏低的患者,格列奈類藥物也有增加體重的作用,但效果不如磺脲類藥物明顯。”郭曉蕙介紹,此外,瘦病人還可以考慮使用格列酮類藥物,也能促進體重增加。
不論胖瘦,如果血糖值較高,在聯合使用兩種或三種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仍不滿意的時候,就可考慮在口服藥物的基礎上聯合使用胰島素或換用胰島素。
糖友怎樣運動才更科學
52歲的張青艷女士診斷糖尿病已經8年了,她秉承“管住嘴、邁開腿”的 |
|
久坐不動小心糖尿病找上門
現代工作者尤其是腦力勞動者,每天幾乎8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都坐在電腦前工作。長時間久坐成為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