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大多數時候來得悄無聲息,似乎是一種溫柔的疾病。但是糖尿病會造成很多非常痛苦的慢性並發症,也會導致相當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所以被稱為“無聲殺手”;而且糖尿病的一些急性並發症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既然糖尿病這麼可怕,潛伏又深,那麼怎麼才能知道有沒有得糖尿病呢?這就要從診斷糖尿病的標准說起了。
糖尿病標准的進化史
雖然糖尿病是因患者解出的尿液有甜味而得名,但尿中出現糖卻是由於血液中的糖濃度升高造成的。自從認識到這一點以後,人們對糖尿病的關注就轉移到了血糖。
但是血糖的高低變化是連續的,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於是以多少作為判斷糖尿病的標准便成了個大問題:定高了的話,會造成漏診,病情被耽誤;定太低的話,可能會誤診,讓沒有得糖尿病的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造成浪費。
近30年來,糖尿病的診斷標准經歷了多次變化。總的來說,人們希望在血糖的變化范圍中找到一個截點,以此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准。
1997年,通過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美國糖尿病學會將診斷標准定為空腹血糖≥7.0mmol/L和口服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俗稱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這個標准也基本為WHO所接受,此後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但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狀態,一兩個點的血糖檢測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因而可能不能准確反映這種高血糖狀態。因此人們開始考慮使用反映較長期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紅蛋白(簡稱HbA1c)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指標,但當時的檢測方法等硬件條件還不成熟,所以沒能推廣。如今,檢測HbA1c的方法已經標准化,而且最新的結果表明,HbA1c檢測與血糖檢測相比,誤差小、對樣本儲存條件要求更低、對並發症的預測至少與後者一樣准確。因此,專家們提出,以HbA1c水平≥6.5%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截點。
2009年12月29日,美國糖尿病學會公布的2010年糖尿病診療指南中,在糖尿病的原有診斷標准之外又增加了一條,即HbA1c≥6.5%也可診斷糖尿病。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和美國內分泌學院也采納了這個標准。這個變化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何為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簡稱HbA1c,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A組分的某些結構與葡萄糖發生反應而結合形成的產物。血液中葡萄糖過多,意味著與血紅蛋白A結合的葡萄糖也增多。由於血紅蛋白分子被糖化後就保持不變。因此,HbA1c可以反映檢測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血糖檢測只能反映檢測時的血糖水平。
人類在上個世紀60年代發現這種蛋白,後來逐漸認識到它和糖尿病之間的關系。許多大規模的臨床研究都證實,降低HbA1c能顯著減少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發生率。因此,盡管以前人們沒有將HbA1c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准,但它卻一直在已經確診的糖尿病患者中作為評價血糖控制情況的標准。
在2009年6月的美國糖尿病學會第69屆年會上,美國糖尿病學會、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和國際糖尿病聯盟共同組織了國際專家委員會對HbA1c是否可以用作糖尿病診斷標准進行了系統的證據回顧和討論。國際專家委員會一致同意推薦使用HbA1c診斷糖尿病並發表了工作報告。2009年底美國糖尿病學會將這條新標准寫入了2010年的糖尿病診療指南。
與目前使用的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診斷標准相比,HbA1c存在的優勢很明顯,比如相比血糖檢測,其穩定性和精確度較高,而且不需要空腹或定時抽血。當然,HbA1c也存在著一些缺點,比如它反映的是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對進展迅速的“暴發性”1型糖尿病可能無法做出診斷,另外,價格也高於血糖檢測等。
鑒於這些諸多因素,目前在中國要全面推廣HbA1c作為糖尿病診斷的標准還有一些困難。但無論標准怎樣更新,我們還是應該改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以免步入糖尿病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