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知識 >> 糖尿病誤區 >> 五大誤區逐個數

五大誤區逐個數

  面對這種種,您的健康觀念如何?您是否也曾經或正在陷入這些誤區之中?

  關鍵詞:心理

  心理壓力過大而患抑郁症

  有些患者查出糖尿病後,由於缺乏糖尿病知識,認為“得了糖尿病就是宣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不能多吃飯,不能吃水果”,“糖尿病很容易出現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並發症”等等,而出現恐懼心理和情緒低落,覺得“活著沒有多大意思”,“吃也不敢吃,治也治不好”,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抑郁症狀。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堅持治療,患者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及時調節自己的心情。依據個人的喜好來放松自己,如聆聽明快的輕音樂、看喜劇、聽相聲、唱歌、散步、旅游等。總之,多想自己高興的事情,把事情看淡一些,並學會傾訴或發洩心中的不快情緒。必要時可向心理醫生請教。

  過分輕視或過分重視疾病

  某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放任自己,不去就醫,任其發展;二是謹小慎微,稍有不適,就懷疑自己患了嚴重並發症。

  這兩者都會影響糖尿病的科學治療,最終導致各種並發症的發生。

  初患糖尿病時,患者對糖尿病的了解需要一個從“無知”到“有知”的認識過程。在從恐懼、懷疑到逐漸接受現實的過程中,有些患者會走一些彎路。因此,對於初診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應加強糖尿病知識的學習,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治療。同時消除恐懼的心理,坦然面對疾病,“既來之,則安之”,從思想上重視糖尿病,避免不良的心態導致不良的情緒而延誤治療。

  認為糖尿病無藥可醫

  一些人患糖尿病後由於急於求成,到處尋醫問藥,希望找到靈丹妙藥,能夠一蹴而就。其結果是錢花了不少,而病情卻得不到控制。於是悲觀失望,認為糖尿病無藥可醫。

  其實,糖尿病目前雖不能根治,卻有辦法控制;雖然並發症不可避免,卻能通過治療延緩其發生;雖然終生與糖尿病相伴,但糖尿病是一種“有條件的長壽病”。患糖尿病後一定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樹立糖尿病是可以戰勝的信心)、戰術上重視敵人(遵醫囑,科學治療)、以頑強的毅力打持久戰(終生治療)。

  關鍵詞:認識

  沒有不適感覺,不必治療

  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沒有明顯不適症狀,很多人只在偶然體檢中發現有糖尿病,所以有些患者認為沒有必要積極治療。

  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較長時間的血糖升高,盡管沒有不適症狀,但已經造成對血管、神經的損害,早期治療能夠阻止或延緩損害的發生、惡化。若高血糖長期得不到糾正,必將導致心、腎、腦等全身器官功能損害,而這些病變是不可逆的,到那時醫生也束手無策。所以,一經發現患有糖尿病,不論有無症狀,均應及時進行合理、科學的治療。對於高危人群,如肥胖、雙親中有患糖尿病者、中老年人、缺乏運動者,尤其應加強監測、早期診斷。

  不按時復查有關指標

  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為只要自己控制好血糖,沒有並發症的發生,就沒有必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全面的檢查。

  當血糖、血脂、血壓、糖化血紅蛋白、體重等指標得到有效控制後(或即使未很好達標),多數糖尿病患者因自我感覺很好,即不再經常復查,甚至過了半年也不復查有關指標。其實,血糖、血脂等指標超標後不會即刻感到明顯不舒服,等到自己感到不舒服時已經晚了。因此,糖尿病患者應經常定期復查,才能防微杜漸,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治療效果才能更好。

  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各不相關

  一部分患者不能將飲食、運動和藥物的治療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常常以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控制糖尿病。認為不用運動,只要少吃點就行了,或者多吃點,然後多運動也可以把血糖降下去。

  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是控制糖尿病的“三大治療手段”。其核心是控制高血糖,兼防並發症。在臨床上,沒有一種單一的方法能適用於所有的患者,或者適用於同一患者各不相同的時期,正如有的患者認為不必控制飲食,只要多運動就能把多余的熱量排出去一樣。豈不知每次攝入多余的熱量,不可能通過運動全部消耗,它會越積越多,導致病情加重。因此,這三種方式要互相協調,密切配合,不能按自己的主觀感覺有所偏廢。

  關鍵詞:血糖

  血糖恢復正常就是痊愈

  一些糖尿病患者經過一段正規治療,特別是適宜的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後,血糖降至正常,甚至在一段時間內不用藥也可將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就以為自己的糖尿病已經治愈。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到目前為止,包括各類中西藥、保健品、食品以及其他糖尿病防治手段,都無法根治糖尿病,只能控制血糖,延緩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也就是說一旦得了糖尿病,就不可能真正治愈,哪怕臨床症狀可以暫時消除。所以,糖尿病患者千萬不要放松警惕,輕易終止治療而導致糖尿病症狀卷土重來,贻誤病情。因而,打持久戰是糖尿病患者必須做好的思想准備。

五大誤區逐個數

  只需檢查血糖、尿糖即可分型

  很多糖尿病患者只要查出血糖高,尿糖有“+”,診斷為糖尿病後,也不再做進一步檢查,就按2型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由於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或胰島素抵抗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失常。糖尿病的分型需做胰島素釋放試驗、C-肽興奮試驗,有條件的還可以檢查胰島素受體結合率。通過以上檢查可以確定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病情穩定與否,病情屬輕度、中度還是重度,這對糖尿病治療和預後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最好同時檢測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及C-肽興奮試驗,以免誤診、誤治。此外,尿糖的多少受腎糖阈控制,病理情況下尿糖與血糖常不成正比。有些患者根據檢查尿糖“+”號多少作為調整使用降糖藥、胰島素劑量的依據,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只重視空腹血糖而忽視了餐後血糖

  很多人在確診糖尿病後,只重視空腹血糖的監測,而忽視了餐後血糖的檢查。認為空腹血糖正常了,糖尿病就得到控制了。

  其實不然。有些患者空腹血糖雖然已得到控制,但餐後血糖仍很高。有研究表明,餐後高血糖可嚴重損害心腦血管,加速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因此,血糖控制的標准是空腹和餐後都必須達標。

  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很多患者治病心切,總希望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能迅速降至正常,所以千方百計地尋找“特效”降糖藥。

  過分看重藥物的降糖效果是目前很多患者評價藥物好壞的一項指標,也是很多患者急於尋找“特效”藥的原因。人的血糖升高是一點點變化的,只是由於人體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病症發展的初期階段往往不被察覺,所以,當病症出現時,高血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如果此時硬把血糖迅速降至正常,就像一個拉著重物艱難行走的人突然斷了繩子會摔倒一樣,人體對突然降低的血糖無法馬上適應,就會有發生低血糖的危險。所以在治療時一定循序漸進,遵照醫囑,平衡降糖。

  關鍵詞:用藥

  剛查出糖尿病就急著用藥

  有的患者在剛剛查出糖尿病時,心情急迫,回家就忙著吃藥,恨不得一兩天就把病治好。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其治療也不是一兩天能治好的,需要長期持久地堅持。對於新確診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應根據血糖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案。如果病情較輕,通過飲食的控制和合理的運動後,血糖控制比較滿意,這時不必用藥物治療,當經上述處理後血糖控制不滿意,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

  憑感覺服藥

  有些糖尿病患者習慣根據自覺症狀來判斷血糖控制的好壞。有的覺得口渴、飲水多時就加藥,一旦症狀消失就停藥或減量;有的自覺症狀不太明顯,服不服藥在感覺上差不太多,於是認為用不用藥無關緊要。

  事實上,單憑症狀來估計病情的好壞並不准確。症狀只是外在表現,它與病情並不是平行關系,有的血糖高達20毫摩爾/升以上,仍無症狀,有的血糖接近正常或稍高,但仍有口干渴、乏力症狀,因此加減降糖藥一定要查空腹及餐後血糖,然後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可擅自加減藥或停藥,更不能憑感覺行事。

  模仿其他糖尿病患者用藥

  有些糖尿病患者治病心切,看到別的病友服用某種藥物後血糖控制得很好,就擅作主張停掉自己的降糖藥,模仿他人用藥,結果越治效果越差。

  糖尿病用藥強調個體化,應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如胖瘦、肝腎功能狀況、年齡等)來選藥。所謂“好藥”就是適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藥,並非新藥、貴藥才是好藥,其他患者用著好的藥對自己也未必適用。因此,降糖藥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切忌模仿他人用藥。

  任何藥都要空腹吃

  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用藥不太了解,單純地以為所有的降糖藥都是餐前空腹服用。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口服用藥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磺脲類、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等。這些藥物作用機制不同,用法也不同。比如磺脲類(如達美康、優降糖、美吡達、糖適平等)藥物的最佳服藥時間為飯前30分鐘。雙胍類(如美迪康、格華止、迪化糖錠等)由於是酸性藥物,可以刺激胃腸道,所以最好在飯後服用。α-糖苷酶抑制劑(如拜唐蘋、倍欣等)應在進餐時與第一口飯同時服下,如果在餐前或飯後服用則療效大打折扣。因此不同的藥物,服藥的時間也不相同。

  關鍵詞:飲食

  糖尿病患者要嚴格節食

  有些患者覺得血糖的升高與飲食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減少飲食血糖也會隨之降下來,於是拚命控制主食的攝入,甚至不吃主食。

  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強調定時定量及平衡膳食。而飲食量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存在個體差異,並非對所有患者都一概要求減少進食量。如某些肥胖的輕症狀患者,經控制飲食後,可不用藥物就能達到滿意的血糖水平,而有些患者則需配合藥物治療。如果患者為控制血糖一味地減少主食量,甚至不吃主食,必將抑制機體內源性胰島素的分泌,不利於糖尿病的治療。同時也會造成機體營養不良,降低患者的抵抗力,易合並感染,加速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因此,糖尿病患者應遵照醫囑,合理飲食,既保證機體的需要,又不加重胰島的負擔,從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食用鹹的或含甜味劑的糖尿病專用食品不用控制

  部分患者錯誤地以為,糖尿病就是控制飲食不吃甜的食物,但鹹面包、鹹餅干以及糖尿病專用甜味食品不含糖,饑餓時可以用它們充饑,對它們不需要控制。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鹹的或含甜味劑的糖尿病專用食品可以改善單調的口味,豐富糖尿病患者的食物種類。但各種面包、餅干都是糧食做的,與米飯饅頭一樣,吃下去也會在體內轉化成葡萄糖而引起血糖的升高。因此這類食品仍應計算入總熱量之中,而不是無限制地食用。

  只要加大口服降糖藥劑量,多吃點沒關系

  一些患者在感到饑餓時常忍不住多吃幾口飯,爾後再采取自行加大口服降糖藥的方法,誤認為飲食增加了,多吃點降糖藥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

  事實上,這樣做不但使飲食控制形同虛設,而且在加重了胰島細胞負擔的同時,可能增加低血糖及藥物副作用的發生,非常不利於病情的控制。

  調整飲食就是吃素

  糖尿病患者中不少人都發生過程度不同的低血糖症狀,除不合理應用胰島素、藥物使用不合理外,飲食調節不當也是重要原因。多數患者發現糖尿病後,都會采取控制飲食的方法進行治療。但是少數患者把飲食調整簡單地理解為吃素,並過度控制主食,從而引發低血糖或營養不良。

  糖尿病患者對飲食的調整無需一步到位,應在醫師和營養師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以保證營養,保持熱量平衡。患者切不要片面地變成只吃素不吃葷,這樣容易造成營養素缺乏,對身體傷害更大。平衡膳食最重要,每天應攝入250克牛奶、一個雞蛋、3兩左右瘦肉或魚,一斤蔬菜及適量主食。

  少飲水可以少排尿

  糖尿病患者常有口渴、喝水多、排尿多的表現。病友們常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患糖尿病後應該控制喝水,這樣才能減少排尿的次數。

  喝水多是體內缺水的表現,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患糖尿病後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療糖尿病,有時會使病情加重,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非常危險。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狀也並非體內水多,而是血糖升高所致。

  喝水有利於體內代謝產物的排出,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發生,同時喝水可以改善血液循環,預防因血粘度增高而引發血栓的發生。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要等口渴才喝水,要主動多飲水。但有嚴重腎功能障礙,尿少、水腫時應適當控制飲水。

  “糖尿病”這個名詞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不再陌生,而在我們周圍也不乏這樣的患者,他們有的對糖尿病知識了解很多,可謂是“久病成醫”,有的卻對糖尿病一無所知,充滿了疑惑與不解。在編輯部收到的大量來信中,很多人給我們講述了他們控制糖尿病的經驗,也傾訴了他們在治療過程中所走過的彎路。基於此,本刊從糖尿病患者的用藥、飲食、心理血糖及認識5方面全面剖析了這些現實生活中糖尿病患者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希望給廣大讀者以警示,同時也希望您們能早日走出這些誤區,科學、正規、合理地控制好血糖,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熱門圖文
解開血糖監測的五大誤區

自我監測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五駕馬車”之一。患者通過定期檢測血糖,

少吃飯不等於降糖

天氣悶熱導致胃口不好,每餐飯隨便應付或者干脆不吃。沒想到的是,糖尿病患者段婆婆因此險些送命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