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天,我在病房值夜班。天剛蒙蒙亮,急診室來電話請我速去會診。到了急診室,只見床上躺著一位昏迷不醒的中年男子,患者面色蒼白、渾身汗津津的。站在一旁的患者妻子告訴我,患者3年前查出有2型糖尿病,因口服降糖藥效果不佳,半年前開始換用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得還算不錯。前不久,他在家自測空腹血糖有點偏高,就把晚餐前的胰島素增加了2個單位,之後的幾天裡,他夜裡睡覺特別愛出汗,而且老是做噩夢,前天自己又復查了一次,空腹血糖非但沒降,而且比上次結果還要高,他認為還是胰島素用量不足,於是昨晚又擅自增加了2個單位。今天凌晨4點左右,家人發現他全身冒冷汗、呼之不應,趕緊打120把他送到醫院。
聽完病情介紹,我心裡基本有數了,患者十有八九是“低血糖昏迷”。隨後的實驗室檢查證實了我的判斷。經靜脈推注葡萄糖,半小時後患者意識逐漸清醒,一直在旁守候的家人也終於松了一口氣。蘇醒後的患者除了對我表示感謝之外,又向我拋出了心中的疑團。他說,“我的空腹血糖偏高,將晚餐前胰島素適當加點量難道有什麼不妥嗎?怎麼會引起如此嚴重的低血糖昏迷呢?”
我告訴他:“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很多,原因不同,處理迥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像你這種情況,藥量不但不能增加,反而應該適當減少。”
揭開空腹高血糖的秘密
每位糖尿病患者幾乎都有過空腹高血糖的經歷,究其原因有很多。在此談談最常見的兩種情況,即“蘇木吉現象”和“黎明現象”。
蘇木吉現象:也叫“蘇木吉反應”,是指由於降糖藥(尤其是胰島素)用量過大或過度饑餓而引起短暫低血糖,隨後出現血糖反跳性增高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實際上是人體對血糖平衡的一種自我調節,當人體出現低血糖以後,機體內的升糖激素(如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兒茶酚胺等)分泌增加,促進糖原轉化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幫助機體糾正低血糖。也正是因為有這種反應才使體內血糖不至於過低而發生危險。
不過,正常人因胰島B細胞功能正常,當血糖上升時,胰島素分泌亦隨之增多,使血糖仍然維持在正常水平,而糖尿病患者由於其胰島B細胞功能減退,胰島素分泌不足,其血糖則明顯升高。
前面那位“低血糖昏迷”患者,在增加胰島素劑量之前夜間睡眠中已經有出汗、做噩夢等現象,很可能就是因體內胰島素劑量過大所致的低血糖反應,此時出現的早晨空腹高血糖,就是夜間低血糖後所引起的反跳性高血糖。
黎明現象:它是指患者夜間不曾發生低血糖,其血糖在每天黎明後(凌晨3點~8點)逐漸升高的現象。“黎明現象”發生的原因可能與午夜過後體內胰島素拮抗激素(如生長激素等)逐漸增多有關。為了對抗血液中胰島素拮抗激素的增多,需要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才能將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缺乏,因而無法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從而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如何區分“蘇木吉現象”和“黎明現象”
盡管“蘇木吉現象”和“黎明現象”在臨床上都表現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兩者病因不同,處理迥異,故需仔細鑒別。
具體做法是,患者可從夜間0點開始,每隔2小時測一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如果在黎明前後發現有低血糖(血糖<3.3毫摩爾/升),則為“蘇木吉現象”;如果此間沒有低血糖發生,血糖漸次升高,則為“黎明現象”。
不少糖尿病患者平時只查空腹血糖,並以此作為了解病情和調整藥量的依據,這是不妥的。且不說空腹血糖並不能完全代表全天的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如不注意分辨,有時它還可能造成某種假象而誤導治療。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全天候的血糖監測是多麼重要,否則很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蒙蔽,而導致誤診誤治。
同是高血糖,處理卻迥異
由於引起“蘇木吉現象”和“黎明現象”的原因截然不同,前者是因降糖藥用量過大引起低血糖之後,血糖反跳性增高;後者是胰島素用量不足引起的空腹血糖升高,所以兩者的處理原則完全不同。
如屬於“蘇木吉現象”,其處理應當是減少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藥用量,並適當加餐。有些患者甚至包括一些經驗不足的醫生,一看見血糖高,就認為是胰島素或降糖藥的用量不足,不加分析地增大降糖藥物的用量,其結果使“蘇木吉現象”越來越嚴重,空腹血糖不降反升。前面的這位糖尿患者,單憑早晨空腹血糖高,就盲目加大胰島素劑量,導致了“低血糖昏迷”,其深刻教訓,很值得廣大糖尿病患者汲取。
如屬於“黎明現象”,則應加大胰島素或降糖藥的劑量,且要使其作用維持到第二天早上。
口臭與糖尿病還有關系?
治療口臭時的不安與焦躁情緒,可誘發高血壓。如果是已患有高血壓的糖尿病患者,暫時不宜接受口臭 |
|
9歲孩子一次感冒後被查出患有糖尿病
一位12歲的男孩患糖尿病已有3年,近日病情突然加重住進醫院。如今像這樣的“小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