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是剛退休的政法委干部,退下來後不服老,常西裝革履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為了形象,他常穿皮質較硬的牛皮鞋,漸漸出現雙足刺痛、麻木感,自認為是工作太累所致,於是和同事們去沐足,沒想到第二天起床時發現足背上燙了幾個水泡,自行簡單處理後繼續工作,幾天後局部出現潰瘍並化膿,異味很大
立刻到醫院就診,才知道他早就患有“糖尿病足”了,因穿鞋不當、足部麻木,溫度覺不靈敏而燙傷,又因未及時處理出現了感染。至此,老張是後悔莫及,好在經過醫生們的積極處理,天天換藥,在吃了不少苦頭之後,總算保住了腳。
老李就沒這麼幸運了。他患糖尿病15年,近兩年常出現行走後下肢疼痛,要坐下歇會兒才能緩解。後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走路不足十米就行走困難,自以為是老年人的自然現象,也未在意。那天他為自己修雞眼,稍深了一些。幾天後局部就出現潰爛,不到一個星期潰瘍就從足底向上穿透,潰爛到了足背,腥臭異常。
來就診時用探針從潰爛的足底穿透到足背,他竟然一點知覺都沒有。雖然他一再要求不惜一切代價保住肢體,但此時已為時過晚,經過醫生檢查左足毫無保留價值,給予截肢。術中又發現左足的大血管全部硬化並堵塞。其實,這些變化不是短期內就能夠出現的,如果老李有預防下肢病變的相關知識,及時檢查和處理小傷口,就決不會“失足”。
以上兩個“爛腳”的故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糖尿病病友往往很重視血糖的控制,卻很容易忽視足部的保健。糖尿病“爛腳”醫學術語叫“糖尿病足”,又稱糖尿病肢端壞疽,是糖尿病病人常見的慢性致殘性並發症。調查表明,糖尿病足發病率較高,有10%—15%的糖尿病病友會發生足的問題,而在糖尿病足中則有5%—10%的患者需要截肢,占所有非創傷性截肢的50%以上。
那麼,對於糖尿病病友來說,出現什麼情況就應該想到是並發了糖尿病足呢?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考慮已出現糖尿病足:
(1)皮膚瘙癢、干燥無汗、肢端涼或浮腫;
(2)肢端感覺異常,如刺痛、灼痛、麻木,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路程後出現下肢疼痛難忍,休息後緩解;
(3)出現弓形足、雞爪趾等;
(4)肢端皮膚干燥,形成水泡、血泡、糜爛、潰瘍或足的壞疽和壞死等。
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做相關檢查。如潰瘍較深,應到醫院清創,去除壞死組織及應用抗菌素,阻止潰瘍向深部發展。如病情嚴重,則需要在醫院行血管重建、搭橋術或支架等,以保障局部供血.避免截肢。
所以,糖尿病病友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重視足部護理,在生活中細心觀察足部的各種變化,做到及時發現,合理防治,這樣才能夠減低糖尿病足的發生率.或者防止病情惡化,避免截肢,提高病友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