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馬套車”,糖尿病管理要靠自己。
我們把治療糖尿病作了這樣的比喻:五匹馬一套車。五匹馬分別是:飲食、運動、藥物、監測、教育及心理調節,這輛車就是糖尿病。兩個車輪一個是中醫、一個是西醫;五匹馬中,飲食是轅馬。車手是醫患結合體,誰是左手呢?毫無疑問,是患者自己!因為你自己掌握著糖尿病的命運,飲食、運動、藥物、心理調整、糖尿病監控等,無論哪一條,都要你自己來做;誰是右手呢?醫生!醫生起著指導教育和監督的作用。只有擺正了這些關系才能駕好糖尿病這套車。
二、糖尿病並發症的預防要從患病時開始。
許多初發糖尿病的患者往往錯誤地認為自己病程短、病情輕,只要控制住血糖就行了,結果失掉了預防並發症的最佳時機。專家主張:糖尿病患者從發現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要開始並發症的預防治療。有關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這樣可以使糖尿病的微血管並發症的發生延後一倍的時間,而發病的程度減輕一半。當並發症出現後再給予中藥,其效果就遠不如預防給藥。
三、我吃好幾種降糖藥,經常出現低血糖反應,可為何平時測血糖總是很高?
這是所謂的“蘇木傑反應”,就是指低血糖後的反跳性高血糖。服用好幾種降糖藥可能使血糖降得過低,低血糖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人體帶來嚴重危害,人體為了保護自己,把抵抗低血糖的強大的升糖機制調動了起來。但是糖尿病患者調節血糖能力較差,很容易矯枉過正,反而會出現高血糖。所以,你平時測血糖時血糖不是低而是高,於是又增加降糖藥物的劑量,造成惡性循環。可見,“蘇木傑反應”造成血糖的波動,對糖尿病患者是十分有害的。避免“蘇木傑反應”的辦法一個是血糖檢測,不僅僅測早餐前、早餐後,而且要測中餐和晚餐前後,特別是凌晨2—3時的血糖,以便及時發現低血糖;另一個是注意有沒有饑餓感、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狀。此外,應合理安排飲食,及時就餐,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四、眼睛僅僅盯在血糖上,忽略其他,還是得了冠心病。
常常遇見這樣的患者,血糖控制得不錯,可還是得了冠心病、腦梗塞。為什麼?是因為忽略了導致冠心病的其他重要因素。有關研究證明:強力血糖控制較傳統治療能夠明顯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與糖尿病相關的疾病如心肌梗塞、腦卒中等死亡風險並無顯著降低;而嚴格控制血壓、降低體重則可使糖尿病相關性死亡率明顯降低32%,其中心肌梗塞降低21%,腦卒中減少44%。由此可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伴有肥胖、高血壓、血脂紊亂、高粘血症、抽煙的病人,除了要控制好血糖以外,還要同時控制好導致動脈硬化的其他因素,才能有效地控制冠心病等糖尿病大血管並發症的發生。
五、我從不多吃,體重還偏瘦,怎麼會得糖尿病呢?
至今糖尿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仍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認為既有先天遺傳因素,又有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國外報告,糖尿病病人親屬中糖尿病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親屬高4—10倍,國內調查要高17倍,且母親糖尿病的遺傳性比父親的遺傳傾向更強,如雙親是糖尿病,其子女的患病率可高達25%。另外,糖尿病的發病與精神刺激及壓力關系密切。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不良情緒和精神刺激也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可以通過大腦邊緣系統和植物神經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所以,調節情緒,對預防糖尿病的積極作用是值得重視的。
六、消瘦型患者不宜服用二甲雙胍。
二甲雙胍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同時還有調脂和降低體重的作用,因而目前將二甲雙胍列為肥胖的Ⅱ型糖尿病病人的首選藥物。但是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則不宜服用二甲雙胍,因為二甲雙胍抑制食欲,降低體重,會越吃越瘦。瘦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有時比胖還可怕。我們在臨床上常常見到這樣的病人,原來是個肥胖的糖尿病人,服用二甲雙胍使體重減得很明顯,已經變成消瘦了,還在服用。這就需要調整藥物了。
最後,孫教授概括了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錯誤認識和做法:無知,對糖尿病及治療缺乏相當的知識;擅自加減藥、停藥,聽信偏方傳言或有點好轉反應就減藥、停藥;懼怕胰島素注射成瘾,其實注射人胰島素不會產生依賴性;只測尿糖不測血糖,這樣不能准確反映糖尿病的數據指標;認為沒有“三多一少”的症狀表現就不是糖尿病;家務勞動和工作勞動可以代替運動等等。糖尿病雖是終生用藥,但可防可控,甚至可以長壽,有報道糖尿病人活到103歲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