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伯3年前查出2型糖尿病,用藥控制,多次復查空腹血糖均大致正常,但其間查過兩次餐後血糖都偏高,王大伯並未在意。最近幾個月,他總覺雙下肢麻木、無力,有灼痛感,走路時腳下像踩在棉花上似的。醫生說,這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所致。王大伯感到迷惑不解,自己血糖控制還好,為何會出現並發症呢?
在日常生活中,像王大伯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不少糖尿病人往往對空腹血糖比較重視,對餐後血糖卻熟視無睹,認為兩者沒有多大區別。殊不知,餐後血糖也相當重要。
1,有助於診斷糖尿病:在糖尿病早期,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程度受損時,基礎胰島素分泌尚能控制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所以空腹血糖不高;進餐後血糖迅速上升,對胰島素的需求量增加,而此時胰島素分泌卻難以滿足需要,故餐後2小時血糖偏高。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即可診斷為糖尿病。若只查空腹血糖,患者就會以為自己血糖不高而贻誤診斷。
2,有助於預防慢性並發症: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要求“全天候”,即對空腹血糖及餐後血糖均需控制。一天當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餐後(進餐後4小時以內)狀態,因此餐後血糖對全天的平均值影響更大。一般說來,餐後血糖比空腹狀態下要高一些,但不能超出太多,否則會導致許多慢性並發症,如神經病變、心腦血管病變、眼底視網膜病變、腎髒病變、酮症酸中毒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餐後高血糖是上述慢性並發症的“幕後凶手”。常查餐後血糖,有助於掌握病情,預防慢性並發症。
3,調整用藥的重委依據:檢查餐後2小時血糖,應從吃第一口飯開始計算,並要求與平時一樣正常服藥。餐後2小時血糖是反映病人進餐量及用藥量是否合適的重要依據,所以是調整用藥的重要依據。
控制餐後高血糖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在飲食總量不變的基礎上,少吃多餐,既可保證營養充足,又能減輕胰腺負擔,有利於血糖控制;②進食干性食物,並做到細嚼慢咽以延長進餐時間,少飲酒不吸煙;③合理配餐,吃好主食,多吃玉米、小米、高粱、荞麥、燕麥、赤小豆等粗纖維食物;④飲食清淡,宜吃白菜、芹菜、洋蔥、胡蘿卜、黃瓜、西紅柿、苦瓜等蔬菜,牛奶、豆制品及西瓜、柚子、猕猴桃、蘋果、桔子等水果;⑤服用快速、短效的促胰島素分泌藥如諾和龍,必要時也可選擇延緩消化吸收的降糖藥拜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