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護理 >> 糖尿病血糖監測 >> 糖友們的“甜蜜”人生!

糖友們的“甜蜜”人生!

  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義診活動及南溪山醫院的糖尿病病友聯誼會上獲知,桂林發展到糖尿足的患者並不多,這一切與桂林一些醫院長期宣傳,病人自覺防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日記者采訪了多位糖尿病患者,了解他們日常生活中與糖尿病“抗爭”的故事。

  堅持每天作記錄

  今年54歲的何起珍,1999年因皮膚過敏住進醫院,並檢查出患有糖尿病,她聽從醫生介紹,參加了糖尿病病友學習班,掌握了一定的糖尿病知識,知道了合理的飲食搭配很重要。不久在家人的支持下,她花1000多元買了一台血糖儀,從此“迷”上了“用身體做實驗”。每天她不但餐前餐後測血糖,有時候晚上睡覺前也要測量一下,記下自己每次測量的結果,並根據自己當時的飲食、吃藥、運動的情況,分析血糖偏高、偏低的原因。

  7年下來,何起珍記錄了兩大本筆記,用過多少試紙她已經記不清,從中她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飲食。“就拿吃水果來說,在等量飲食的情況下,我發現自己吃柚子與菠蘿就比其他水果好,柑橘最好不吃,橙子相對柑橘則要好些,吃柿子與石榴血糖也稍偏高……”談起自己的“飲食經”,何起珍滔滔不絕,她告訴記者,多年來自己的糖尿病控制得不錯,沒有加重的趨勢。

  十年觀察中的老病號

  王老太今年60歲,1995年她被醫生告知是糖耐量低減者,很可能會發展成糖尿病患者,屬於觀察中。但10年過去了,王老太的血糖量仍處於觀察中,連當年認定她是糖尿病患者的醫生都開始懷疑,她的血糖究竟有沒有問題。

  “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王老太說,當她被告知自己血糖偏高後,立即買了大量的書籍研究,近幾年她還到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努力學習糖尿病知識。此外,她還認真按照醫囑或書上的方法去做。她說,作為某學校的領導,應酬自然不可避免,但她能不參加的都盡量不參加,並給自己制定了每天兩個多小時的運動量。在她掏出的小本子上,記者看到上面記錄了從1995年開始,她每次上醫院檢測的血糖值。“這兩年,我的血糖值比早幾年稍高了些,醫生說隨著年紀增長,代謝沒有以前好了。”王老太說只要堅持,她有信心將糖尿病繼續控制住。

  老伴陪著去上課

  58歲的陳文英1997年發現自己有糖尿病時,醫生說她的病至少已經有三四年歷史,醫生囑咐說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能吃甜食,因此她不敢吃太多飯,但有時看電視餓了,便抓起瓜子和花生吃,後來才知道這些都是糖尿病人應該少吃的高熱量食品。

  這兩年她感到自己的腳面有些麻冷,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因為糖尿病,血管有些病變,血液流通不是很通暢,當她得知有個糖尿病病友學習班後,每個星期她都去聽課,果然收獲不小。從去年開始,她老伴陪著她去學習班認真學習,回到家俨然就成了半個醫生,常提醒她吃藥、注意飲食結構等。

  當記者與陳文英的老伴徐老先生聊起這事時,他說:“我去學學,更方便照顧她,有時候有些東西她記不住了,我可以在一邊提醒。”徐老先生說,因為年紀大,有些東西還沒理解透,他正准備下次學習班開課時,再去聽一次。

  熱情的糖尿病宣教員

  嘗過了不懂糖尿病知識的苦,今年60歲的蒙慈英每次遇到不太懂糖尿病的病友,總要向別人仔細地介紹一番“注意規范”,並督促對方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她就像一個熱情的糖尿病宣教員。

  據蒙慈英介紹,1995年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前,她對糖尿病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後來也買了書看,但並不怎麼理解,只能每次去看病時,抓緊時間將最有疑問的幾個問題問醫生,但這遠遠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

  聽別人介紹了什麼偏方,自己就想辦法去嘗試一下,那段時間血糖特別高。直到2000年,經介紹參加了糖尿病學習班,她才逐漸掌握了一些防治的知識。從學習班出來,每次看到小區一些老人,血糖分明已經很高,卻仍然又喝甜酒,又喝飲料,她就向她們宣傳不控制糖尿病的危害。“現在我們一幫人都很注意,平時去做保健操、跳跳舞,大家還定期去醫院檢查。”

  糖尿病不可忽視

  在桂林講學的廣西醫科大學一附院副院長肖常青介紹,目前廣西糖尿病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保守估計已有120萬糖尿病患者,而糖耐量低減者,估計已有300萬,預防糖尿病迫切需要引起每個人的注意。

  據專家介紹,引發糖尿病的後天原因基本來自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預防糖尿病一定要講究科學飲食,避免營養過剩及偏食,減少高脂肪食品的攝入,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保證良好的睡眠,並避免長期高度緊張。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應每半年查一次餐前及餐後的血糖,以便早期發現糖尿病。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