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龐大的糖尿病患者群體中約有九成屬於2型糖尿病。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強化血糖控制是減少糖尿病病變和死亡發生危險的最有效措施。與1型糖尿病需要直接補充胰島素不同,生活方式干預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如果單純生活方式干預的治療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必須開始藥物治療。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首席專家兼內分泌心血管病診療中心主任李光偉教授指出,在眾多可供選擇的藥物中,應該考慮最有效、最安全、最經濟的用藥方案。
事實上,關於2型糖尿病的治療,每隔幾年就會有新版本的診療指南出現,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形成基本統一的治療方案。"但每個病人的病種、病例特點以及期望值都不一樣,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在標准化的基礎之上應增加個體化的治療。"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劉超教授表示。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李焱教授介紹,迄今,口服降糖藥依然是治療2型糖尿病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能用口服降糖藥解決的一般都用口服藥,而且主張早期聯合用藥。"據李焱介紹,在現有的5大類口服降糖藥中,雙胍類和磺脲類均是臨床一線推薦用藥,二甲雙胍與磺脲類的組合也是臨床最常見、最經濟的聯合用藥組合。
來自海峽對岸的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杜思德教授亦表示,在台灣的糖尿病治療規范裡,當糖化血紅蛋白小於9時可以由一種藥開始治療,大於9時可以用2種藥物,大於9又有症狀時就要用胰島素治療。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藥出現,長期治療的病人常常對新藥懷有很高的期待。選擇新藥還是老藥成為醫生們時常面臨的問題。
"新藥往往是在克服老藥的一些缺點基礎上研發出來的。拿磺脲類來說,第三代磺脲類藥物就具有雙重作用機制,可同時有效針對2型糖尿病的兩個主要病理生理異常--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抵抗,在血糖控制和安全性上均比傳統的第一、第二代磺脲類藥物更出色。"李焱指出,"但新藥並不一定就比老藥好,不要盲目追求新藥。整體來說,老藥物經過長期的臨床使用,我們對其副作用非常了解,也很好掌控;而新藥在臨床使用時間較短,安全性方面還要考慮,所以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選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