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初正值隆冬,南京天氣很冷,但我睡覺時,卻每每感到從晚上到凌晨都很熱,一身身出汗。到醫院去看,結果查出了糖尿病:空腹血糖9.6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15.8毫摩爾/升,尿糖4個“+”號。望著化驗結果,醫生說我的糖尿病史可能已有好幾年了,因為此病早期往往沒有任何症狀,不易被發現。
我有些吃驚!以前只聽說過糖尿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可我家祖祖輩輩沒有聽說有人得過這種病,我怎麼會得呢?於是我買回幾本有關糖尿病的專科書來看。通過學習才恍然大悟,原來糖尿病的發生不但和遺傳因素有關,更重要的是和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回想起來,自己得糖尿病,真的與自己沒有管好自己的嘴有關呢。因為長期以來,我在吃方面挺“貪婪”。
在1969年參加工作之前的二十年間,我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基本生活在溫飽線以下。長身體的時候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經常吃不飽肚子,更談不上營養問題。參加工作以後生活逐步改善,胃口大開,恨不得把以前欠吃的東西全都補回來:每餐米飯300~400克,水餃每次50個以上,面條起碼要250克,不吃撐著不放碗。記得有一次,我和老同學一起到外面吃早餐,別人吃油條用盤子端,而我們倆卻用盆子裝了20根,還要了4碗面條。結果你一根我一根,你一碗我一碗,不一會就吃得一干二淨,把老板和其他食客看得目瞪口呆。除此之外,我還偏愛吃肥肉,什麼回鍋肉、紅燒肉、扣肉,粉蒸肉,見了就沒命地吃。有一年春節,我們在一個同學家聚餐,老同學端上一盤扣肉說:“這個菜專門給老魏做的。兩斤半五花肉正好切了25片,每片一兩,看老魏到底能吃多少。”我答道:“這樣吧,今天在座共8個人,1對7,你們中間任何人吃1片,我陪吃1片。”大家拍手叫好。結果其他人共吃了12片,我也就陪吃了12片,還剩1片。老同學又說:“這1片不好辦了,如果別人吃了就沒有老魏的了,我提議讓給老魏算了。”於是,我毫不客氣地挾起最後一片放到嘴裡,又贏得一陣掌聲。那次雖然飽了口福,但吃完飯後並不好受。晚上只覺得渾身發熱,口唇干燥,喝了一夜的水。這樣長期貪吃的結果是,1.62米的個子體重增加到75千克,大腹便便,買不到褲子穿。不得已,只好去訂做褲子,裁縫師傅一量:褲長2尺9寸,腰圍也是2尺9寸,便忍不住偷笑起來。
其實,我這樣“大快朵頤”,親朋好友也勸過。但由於我在飲食觀念上的無知,根本就不懂得營養膳食要合理搭配,並覺得人活在世上想吃啥就吃啥,而且要吃就吃個夠,對這些“好話”一概聽不進去。直至糖尿病染上了身,我才如夢初醒。看了相關的書後,我才知道許多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特別是糖尿病,大多是由不良飲食習慣誘發的。想想看,一個人本來每天不需要那麼多熱量,你拼命吃進去的熱量消耗不完,就得靠胰髒大量分泌胰島素來進行處理儲存。這樣胰髒長期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終會有一天因過度疲勞而功能失常,使人得糖尿病。
聽說糖尿病是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目前全世界還沒有找出根治的辦法。患了此病相當麻煩,需要終身服藥、控制飲食,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如果血糖控制不好還會誘發許多並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於是,我把自己的教訓寫下來,目的想告誡現在的中青年朋友們,現在生活好了,但千萬不要貪吃啊!
魏先生的“切身體會”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糖尿病教育課。他通過對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發現了自己早期對健康概念的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吃得下,做得動,睡得著”就是健康,甚至把自己的“胃口好”當成了一種享受。尤其是那種“恨不得把以前欠吃的東西全都補回來的”想法,使他食量不限,滿足口福,多多益善,大腹便便,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魏先生的例子有一定的代表性,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都具有類似的情況,這個例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2型糖尿病發病過程,即:不良生活方式→能量攝入過多→營養過剩→肥胖→胰島素抵抗→胰島素代償性分泌增加→最終胰島細胞失代償→發展至糖尿病。
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特點是攝入食物過多,體力活動減少,結果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體重增加,這是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營養過剩、肥胖在青少年人群中相當嚴重,使得2型糖尿病的發病已經表現出低齡化傾向。因此,要減少糖尿病的發生,必須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糖尿病應該從小抓起。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飲食、增強運動,使體重保持在正常范圍。生活方式是可以改變的。科學研究證明,生活方式干預可以有效地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和進展,同時也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石。具體到每一個人的飲食方案、運動處方、降低體重的目標是不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是因人而異的個體化方案。你可以通過向專業醫生咨詢,醫生與你共同討論制定一個合適的方案,並且付諸實施。只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並持之以恆,健康就會與你同行。
小兒過早添輔食易患糖尿病
近年來,兒童糖尿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有些兒童不得不定期監測血糖,甚至注射胰島素。一 |
|
糖尿病不是食糖吃出來
糖尿病不是食糖吃出來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實,食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