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間,糖尿病流行形勢日益嚴峻,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給世界各國,特別是貧窮國家帶來沉重的負擔。糖尿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目前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主要有三種類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既往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糖尿病的主要類型,在全球每年增長約3%,估計每年有7萬15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發生糖尿病(即每天發生約有200個),在我國兒童和青少年中,年發病率約為0.6/10萬。而由遺傳引起的其他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包括年輕的成年發病型糖尿病、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以及伴糖尿病的遺傳綜合征等),由於近幾年檢測技術的進步,人們也開始有所了解。
兒童2型糖尿病多起來了
但是2型糖尿病還是目前需要高度重視的類型,這種過去被認為只在成人中發生的糖尿病,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也逐漸升高,且增長速度最快。例如,在美國12-19歲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為4.1‰,占兒童糖尿病8%-45%。日本學齡兒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病率自1975年-1995年的二十年間與肥胖患病率平行增加,由1%-2%上升至8%。我國台灣1992年-1999年對6-18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調查顯示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分別為6.5/10萬和1.5/10萬。在上海盧灣區11-19歲中小學生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為0.48‰,而在北京6-18歲中小學生中則為0.6‰。因此現在兒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可能比1型糖尿病更為常見,並有超越以1型糖尿病為主的趨勢。此外,兒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亦有家族遺傳傾向,74%-100%的患兒有糖尿病家族史,並且在多代人中有多人患病。
隨著都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和學習壓力加大等,兒童和青少年肥胖患者逐年增多,這是兒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日趨增多的元凶之一。我們對於上海15-20歲青少年的調查也證明:超重/肥胖、高血脂是兒童和青少年發生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而糖尿病對兒童和青少年及其家人可造成巨大的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會因為疾病而被打亂,從而影響了他們正常的成長規劃。因此,家長必須和全社會共同努力,共同抵御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以防止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危險因素早預防
目前,1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還不明確,但兒童2型糖尿病的很多高危因素已被發現,常見為: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有胰島素抵抗性的病症(如黑色棘皮病,即孩子的頸部、腋窩、大腿根部皮膚有黑黑的色素沉著、角化過度、疣狀增生);母親在懷孕時有妊娠性糖尿病;有導致胰島素抵抗性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征。如果孩子出現以上高危因素,就應定期帶孩子去內分泌科檢查,以便早發現、早干預。
當孩子出現以下征兆時應及時就醫:1、多尿、小便頻,多年不尿床的大孩子又反復出現尿床;2、經常口渴;3、食量大增,以前不吃的東西也拿來充饑;4、容易疲倦,喜歡在家裡拒絕外出;5、體重驟降,有些孩子一直在控制飲食,但效果並不理想,突然出現體重下降;6、視力模糊;7、皮膚和陰部瘙癢或反復泌尿系統感染,往往表現為腹痛和嘔吐,因進食不足和反復嘔吐使血糖水平暫時下降,或因腎糖阈異常而出現尿糖陰性的表現,容易導致漏診;8、傷口較難愈合;9、酮症酸中毒的症狀:腹痛、惡心、嘔吐,呼吸快而深、昏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運動治療不可少
大量實踐證明,糖尿病患兒在飲食治療的基礎上,長期堅持運動,有利於減輕體重,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謝紊亂,有利於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糖尿病患兒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的選擇應該個體化,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選擇適當的運動。肥胖患兒應漸減至標准體重。必須胰島素治療的1型糖尿病患兒應在運動前先了解自己的身體是否有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或心血管病變。如果血糖過高≥15mmol/L或有感冒、發燒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時,還是應該臥床休息。
糖尿病患兒較適宜的運動包括如騎車、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跳繩等。在鍛煉中值得注意的是要適量。兒童自制力比較差,常忘記按時打針、吃飯,這是不利於血糖控制的。患兒不要獨自運動,要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為避免低血糖症的發生,運動前可先驗血糖,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兒,運動前可考慮減少胰島素的量(1-2單位)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如一份水果、一片面包等)。運動前胰島素注射以腹部為宜,盡量不要注射四肢,以免運動時局部血流增加而加速胰島素的吸收後發生低血糖。最好隨身帶上一點食物、糖果和飲水,以便在發生低血糖症或口渴時進食。
血糖監測很重要
血糖檢測對糖尿病患兒的診斷和治療更具特殊意義。對有下列症狀的兒童和青少年應及時檢測血糖,以利於早診斷、早治療。如飲水量和尿量增加、尤其夜間尿量增加;易饑餓、進食增加但體重下降;身體虛弱、易患病;視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肥胖或超重,尤其伴有黑棘皮症或多囊卵巢者;有2型糖尿病家屬史;孕婦營養過剩導致的巨大嬰兒以及妊娠期營養不良導致的低體重嬰兒。
此外,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急性並發症。該症早期可表現為感染和消化道症狀,對於感染不易控制、惡心嘔吐、腹瀉以及急性腹痛者檢測血糖,有助於鑒別診斷和正確治療。1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波動大,易發生低血糖,低血糖會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的生長和發育。因此,依據嚴密的血糖監測,及時調整飲食、體力活動和藥物劑量,能有效預防低血糖。
糖尿病人的日常血糖監測是制定穩定控制血糖各項措施的依據,監測次數因人而異,應根據病情監測每餐前、餐後2小時、睡前及凌晨血糖。病情不穩定及在疾病急性期者,一日需測血糖4-8次,病情穩定後逐漸減少。
重視兒童脂肪肝
提到脂肪肝,人們很容易想到大腹便便的中年人,殊不知在脂肪肝的患者中,還有一個容易忽視的人群,那就是兒童人群。在肥胖兒童中患脂肪肝的比例高達28%。更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正在向超重肥胖兒童身上聚集,大大影響兒童、青少年的健康。
兒童脂肪肝的病因主要是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喜歡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熱卡及含糖飲料,又不喜歡運動,導致體重不斷增加,過多脂肪在肝髒沉積引起脂肪肝。大多數患有脂肪肝的兒童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有些孩子在學校體檢中發現肝功能輕度異常,出現轉氨酶的升高。長期肝功能反復或持續異常,肝髒可能出現纖維化,甚至後期發展為肝硬化。
肥胖兒童患有脂肪肝,要早診斷早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脂肪肝治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飲食習慣、運動不足等),而家長的督促非常重要。影響體重和代謝的因素很多,家長一旦發現兒童生長加速、進餐增加,或運動減少的現象,應該到相應的醫院進行咨詢或接受指導。如果發現患有脂肪肝也不必太緊張,應該先接受專科醫生的指導、明確診斷和病因,早期治療是可以有效控制體重、逆轉脂肪肝和糖脂代謝紊亂的。
如何選擇口服降糖藥
兒童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的選擇及應用基本同成人相仿,但大多數成人口服降糖藥物尚未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做全面系統的臨床安全性研究,因此,許多成人口服降糖藥物說明書中並不推薦甚至禁止在兒童和青少年應用。
二甲雙胍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藥。多來年臨床使用結果證明二甲雙胍是對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的降糖藥,是治療2型兒童青少年糖尿病首選的口服降糖藥物,尤其在治療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中療效顯著。
有急性並發症或患兒若伴有高血糖或酮症,應用胰島素治療,待血糖穩定後,再換用口服降糖藥。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兒也可合用或先用胰島素,之後逐步減少胰島素用量。
有報道磺脲類或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效果較佳,但這類藥物在兒童中的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胰島素增敏劑(格列酮類藥物)能否在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應用也正在研究中,這類藥物在長期應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需進一步認證。α-糖苷酶抑制劑安全性較好,但因其胃腸道反應明顯而不容易被兒童和青少年接受,使用較少。
胰島素治療“早用早好”
以往的觀念認為,2型糖尿病不到萬不得已不打胰島素,很多家長也不願意讓孩子接受胰島素治療,認為胰島素打了就會成瘾,也不願意調整用量,一旦醫生讓孩子增加用量時,家長就會認為孩子的病越來越嚴重了。家長就會出現各種抵觸心理。
其實,這種觀念很陳舊。現在新的理念是,即使是2型糖尿病,即使是初患糖尿病也應該盡可能早期使用胰島素,其目的是為已損傷的胰島β細胞創造休養生息的環境,使受損傷的和過度勞累的胰島細胞得以休息和修復。
對於兒童,已經使用胰島素但血糖仍控制不好的原因很多,要看這個兒童是否適合當前注射的胰島素。因為胰島素的種類較多,不同類別的胰島素作用也不同。另外要看使用胰島素的劑量、時間是否科學,如果使用不正確,也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兒童及其家長要做好長期打胰島素的精神和物質准備,切勿聽信巫醫假藥的欺騙宣傳,隨意停用胰島素,去試用什麼“祖傳秘方”或“新醫療法”,以免釀成大禍。
當前臨床治療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強化胰島素治療作為標准化治療手段不僅適用於成人,也適用於兒童糖尿病患者。研究顯示:皮下持續注入胰島素治療能使兒童和青春期的糖尿病患者嚴重的高血糖事件發生率以及每天胰島素的需要量大大降低,進而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血糖的高低對糖尿病人會有什麼影響?
血糖是指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血糖值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糖類就是碳水化合物,正常水平的血 |
|
糖尿病可能會導致胰腺病變
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招來的2型糖尿病跟胰腺發生病變關系最為密切。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