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①素體陰虛,五髒虛弱:素體陰虛,五髒虛弱是消渴病發病的內在因素。素體陰虛是指機體陰液虧虛及陰液中某些成分缺乏,特別是腎脾兩髒的虧虛在消渴證的發病中起決定作用。
②飲食不節,形體肥胖: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司,積熱內蘊,消谷耗液,損耗陰津,易發生消渴病。目前已公認肥胖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生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近年國內外大量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料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於長期攝取高熱量飲食,或過多膳食,加之體力活動的減少,身體肥胖,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逐漸增高。這與傳統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
③精神刺激,情志失調: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郁怒傷肝,肝失疏洩,氣郁化火,上灼肺胃陰津,下灼腎陰;或思慮過度,心氣郁結,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損耗心脾精血,灼傷胃腎陰液,均可導致消渴病的發生。
精神神經因素在糖尿病發生及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近數十年來已被舉世公認。現代醫學認為伴隨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心理的壓力及突然的創傷等,可引起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拮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
④外感六淫,毒邪侵害:外感六淫,燥火風熱毒邪內侵散膏(胰腺),旁及髒腑,化燥傷津,亦可發生消渴病。如秦景明在《病因脈治》中將消渴病根據病因不同分為外感三消(燥火三消、濕火三消)和內傷三消(積熱三消、精虛三消)。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⑤久服丹藥,化燥傷津:在中國古代,自隋唐以後,常有人為了壯陽縱欲或養生延壽而服用礦石類藥物煉制的丹藥致使燥熱內生,陰津耗損而發生消渴病。許多古醫籍中都有嗜服丹藥發生消渴的記載。現代醫學認為,確有一些化學毒物如四氧嘧啶、鏈脲菌素、吡甲硝苯脲以及某些藥物如口服類固醇避孕藥、腎上腺皮質激素均可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⑥長期飲酒,房勞過度:中國歷代醫籍十分強調嗜酒及房勞過度與消渴病有關。認為長期嗜酒,損傷脾胃,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或房室不節,勞傷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生,灼傷陰津,均可發生消渴病。
(2)病機
綜合中國傳統醫學古今文獻及分析消渴病從發病至死亡全過程的臨床資料,可將消渴病漫長病程中的病機特點歸納如下:
①病變早期,陰津虧耗,燥熱偏盛。中國歷代醫學文獻在論述消渴病發病機理時大多以陰虛燥熱立論。消渴病早期,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燥熱愈甚陰津愈虛,陰津愈虛燥熱愈盛,二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消渴病的病變部位雖與五髒有關,但主要在肺、脾(胃)、腎三髒。
②病程遷延,氣陰兩傷,脈絡瘀阻。若消渴病早期得不到及時恰當的治療,則病程遷延,陰損耗氣,燥熱傷陰耗氣而致氣陰兩虛,同時髒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氣血運行受阻,痰濁瘀血內生,全身脈絡瘀阻,相應的髒腑器官失去氣血的濡養而發生諸多並發症。
③病變後期,陰損及陽,陰陽俱虛,人之陰陽互根,互相依存。消渴病之本在於陰虛,若病程遷延日久,陰損及陽,或因治療失當,過用苦寒傷陽之品,終致陰陽俱虛。
另有少數消渴病患者發病急驟,病情嚴重。迅速導致陰津極度損耗,陰不斂陽,虛陽浮越而出現面赤煩躁,頭痛嘔吐,皮膚干燥,目眶下陷,唇舌干紅,呼吸深長,有爛蘋果樣氣味。若不及時搶救,則真陰耗竭,陰絕陽亡,昏迷死亡。
高血糖的護理抓五點
患有糖尿病的人一般都會有高血糖現象,糖尿病人如果長期處於高血糖水平很容易引發各種並發症,所 |
|
北京專家解析糖尿病的病因
這麼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在和糖尿病作斗爭,醫學技術上也在不斷的研究糖尿病的治療。在說治療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