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血糖≥11.1mmol/L即可懷疑患有糖尿病,但前提是必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血糖升高的情況,例如:慢性肝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肢端肥大症,胰腺瘤,腦垂體瘤,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鎮靜藥物、抗癌藥物以及各種應激情況(如外傷、手術等)。但要確定糖尿病的類型(1型還是2型),判斷病情程度(輕、中、重度)則需作如下檢查:
A 糖耐量試驗和胰島素受體結合率測定
糖耐量是機體利用和貯存葡萄糖的能力。它測定的是空腹血糖和進食饅頭餐或口服葡萄糖後1小時、2小時和3小時的血糖。它的正常值是空腹3.9-6 .1mmol/L,1小時<10.0mmol/L,2小時<7.8mmol/L,3小時3.9-6.1mmol/L。如果餐後血糖超出正常值但未達到確診糖尿病的標准,我們稱之為糖耐量異常,這部分人群需要及時進行干預治療,避免發展為糖尿病。
做糖耐量試驗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動情況、病情穩定程度及判斷治療效果。正常人的血糖也在波動,但波動范圍在2-3mmol/L之間。糖尿病人的血糖因病情程度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波動范圍:輕度波動在3-5mmol/L,中度波動在5-10mmol/L,重度波動在10.0mmol/L以上,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不僅要使血糖降低,還要使波動減小,只有四個點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才是真正控制好了血糖。
胰島素在體內只有和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一種特殊的蛋白質),使細胞膜上的葡萄糖通道打開,血糖才能源源不斷地進入細胞內被利用。2型糖尿病患者由於腹部肥胖、高血脂、脂肪肝,使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的密度變小或者受體與胰島素的結合能力降低。經研究發現,腹部肥胖的糖尿病易患人群,在發展為糖尿病之前,首先表現為胰島素受體結合率下降約5%-10%,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治療,大約一年至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就可發展為糖尿病患者。在輕度糖尿病患者中,其受體結合率下降10-20%,表現為餐後血糖高,其體重基本沒有變化;中度糖尿病患者由於飲食調節不善,過度節食,口服大量化學降糖藥導致反復發生低血糖,其受體結合率下降約10-20%。如果在中度糖尿病階段,進行科學治療是完全可以控制病情不再發展為重度糖尿病的。
B 胰島素釋放試驗和C-肽興奮試驗
糖耐量試驗可以確診糖尿病,但要分清糖尿病的類型及結合糖耐量判定病情程度,必須做胰島素釋放和C-肽興奮試驗。這裡,我們首先介紹一下胰島素釋放試驗:患者口服葡萄糖或用饅頭餐使血糖升高而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通過測定空腹及餐後1小時、2小時、3小時的血漿胰島素水平,了解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從而有助於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分型和指導治療。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試驗曲線呈低水平狀態,表示胰島功能衰竭或遭到嚴重破壞,需終身胰島素治療或采用胰島干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輕度患者,空腹胰島素水平正常或高於正常,刺激後曲線上升遲緩,高峰不在1小時而在2小時或3小時,多數在2小時達到高峰,其峰值明顯高於正常值,提示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此類患者形體均較肥胖,如果經過科學的飲食、運動配合藥物治療,常可獲得良好控制,甚至達到"臨床治愈"。2型糖尿病中度患者空腹胰島素水平正常或略低,刺激後呈遲緩反應,餐後胰島素釋放量較正常值低1/3,多見於腹部胖四肢瘦的患者,該類患者通過口服改善和修復胰島功能的純中藥配合磺脲類降糖藥,經過科學的運動、合理的膳食完全可以控制病情;2型糖尿病(重度)患者,空腹胰島素水平正常或略低,餐後胰島素較正常值下降2/3,提示胰島功能遭到嚴重破壞,預後較差。
在臨床工作中,有很多患者使用了外源性胰島素,那麼單純根據胰島素釋放試驗來判斷糖尿病的診斷分型便有失科學性,所以我們還要再監測C-肽興奮試驗。C-肽和胰島素以等分子數從胰島β細胞生成及釋放,由於C-肽性狀穩定,且不受外源胰島素的影響,故C-肽測定能更准確地反映胰島β細胞功能,所以糖耐量試驗與胰島素釋放試驗、C-肽興奮試驗是同步進行的。在2型輕度糖尿病患者C-肽是基本不變的,表現為受體結合率低下,餐後血糖高,體重基本不變;在中度糖尿病患者中,C-肽也是基本不變的,表現為胰島素水平下降,空腹和餐後血糖(1小時、2小時、3小時)均高,體重下降5kg;在重度糖尿病患者中,C-肽是偏低的,而且空腹和餐後血糖(1小時、2小時、3小時)均>10.0mmol/L,體重下降10kg以上。
實驗室檢查:
輕度 中度 重度
空腹及餐後3h血糖值差: 3-5mmol/L 5-10mmol/L >10mmol/L
胰島素釋放: 正常或稍不足 餐後1h、2h低1/3 餐後1h、2h低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