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預後、轉歸與精神因素關系密切。因為不良的精神狀態,如心理障礙、性格缺陷、情緒消極等長期存在或突然暴發,超出了中樞神經系統所能調節的范圍,則會引起一系列的變化。如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代謝過程障礙,各器官不能發揮其正常功能,機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削弱了人體對抗疾病的能力,由此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良好的心理素質,愉快的情緒,以及良好的性格和環境適應能力,對大腦都有良性刺激,有利於保護和穩定大腦的功能,促使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的調節,有利於維持人體正常功能。同時,良好的精神狀態還有助於消除過去的不良精神狀態導致的不良的心理與生理變化,阻止病情的變化與發展,促使疾病的康復。
不但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發病過程中產生一定影響,而且糖尿病發病以後,病變本身亦往往直接影響病人的性格和精神狀態,導致病人行為和康復治療同時出現異常,如成年糖尿病患者,當一旦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時,幾乎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憂郁情緒;被診斷為糖尿病的兒童則更會怨恨自己患了這種慢性病,不能像健康兒童那樣無憂無慮地玩耍、生活和學習,從而變得憂愁和畏縮,不願與人接觸,或者采取公開反抗的態度,從而影響疾病的康復治療。另外,此類病人需長期控制飲食和部分病人每日要注射胰島素,加上可能出現各種並發症。這些情況對工作、生活和婚煙可能有影響,其中男性有陽展、女性有性冷淡,更給家庭生活帶來陰影。所以,很多病人常感到自卑,尤其是年輕病人,會產生心理和環境方面的適應障礙,出現煩惱、失望和沮喪等情緒變化。
因此,糖尿病病人在康復治療時,除注意控制飲食、合理用藥及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外,還必須重視情志調攝和心理保健,消除心理緊張,擺脫在患病過程中所產生的煩惱、沮喪等不良情緒,這樣才能使其康復治療過程順利進行,對預防各種並發症的發生亦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