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血糖的重要性
1、有利於及早發現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血糖逐漸升高,“正常人群”首先進展為“糖耐量異常”患者,而後進一步發展為“糖尿病”。在上述演變進程中,患者往往先表現為餐後血糖升高,而後才是空腹血糖升高。這是因為,在整個病程的早期,病人基礎胰島素分泌尚能滿足機體所需,故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進餐後由於血糖迅速升高,對胰島素的需求量大增,此時由於患者的胰島儲備功能下降,胰島素分泌不足,故餐後血糖往往偏高。一般認為,餐後血糖升高比空腹血糖升高要提早3~5年,因此,通過檢查餐後血糖,一方面,可以及早發現“糖尿病減低”患者,通過對其實施早期干預,能夠大大減少其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使糖尿病的診斷提前3~5年,這樣可為早期治療爭取時間,對防止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也具有重要意義。
2、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眾所周知,心腦血管並發症是糖尿病人最常見的慢性並發症,同時也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國外一項大規模的“糖尿病干預研究(DIS)”,對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與空腹血糖及餐後血糖的關系做了11年的隨訪調查,結果顯示兩者皆與餐後血糖有關,而與空腹血糖關系不明顯。DECODE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者早死的危險性隨餐後2小時血糖增加而增加,而空腹血糖影響不大。這些研究都說明,餐後高血糖與心血管並發症的關系更加密切,而且比空腹血糖能更好地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及死亡風險。因此,通過有效控制餐後高血糖,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慢性並發症(尤其是心腦血管等大血管並發症)的發生率和病死率。
3、有助於血糖達標
血糖控制的好與壞,不能光看“空腹血糖”,還要看“餐後血糖”,更重要的是要看“糖化血紅蛋白(HbA1c)”,後者是評價糖尿病患者血糖總體控制水平的金標准。我們知道,一天當中的大部分時間患者都處在餐後(指進餐後4~6小時內)狀態,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血糖對全天的總體血糖貢獻更大。因此,控制餐後血糖,有助於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對血糖總體控制達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何控制餐後高血糖
1、調整飲食,少吃多餐:控制進食量,每餐吃七、八分飽即可(一般情況下不超過2兩)。稀飯、粘粥的“升糖指數”較高,可顯著升高餐後血糖,所以糖尿病人盡量不喝或少喝稀飯。③為減輕餐間饑餓感,主食盡量選擇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粗糧或全麥食品,采取“少吃多餐”。
2、飯後適當運動:這樣可以消耗體內的熱量,輔助降低餐後高血糖。一般建議在餐後半小時開始運動,應選擇有氧運動形式(如慢跑、快步走等),運動強度不宜過大,時間掌握在30~45分鐘。注意:不要做激烈的無氧運動,後者可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反而會升高血糖。
3、適當選用藥物:合理選用藥物對控制餐後血糖非常關鍵。主要用於降低餐後高血糖的藥物有:格列奈類:包括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為非磺脲類的胰島素促泌劑,通過刺激胰島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後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時間短的特點。α—糖苷酶抑制劑,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該類藥通過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腸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適用於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後血糖升高的患者。速效或短效胰島素制劑:速效胰島素類似物有諾和銳、優泌樂等,短效胰島素有諾和靈R、優泌林R、甘舒霖R等,尤其是速效胰島素類似物具有快速吸收、快速達峰、快速恢復基礎狀態的特點,能較好地控制餐後高血糖。需要強調的是,藥物用法也很重要,如α-糖苷酶抑制劑要求與第一口飯一起嚼碎同服,諾和龍要求餐前即服,諾和靈R要求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諾和銳要求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如果用法不正確,療效將會大打折扣。當然,如果藥物選擇和用法都沒問題而血糖仍高,可以酌情加大藥量或采取聯合用藥。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