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知識 >> 糖尿病並發症 >> 了解糖尿病足的知識

了解糖尿病足的知識

  近年來隨著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並發糖尿病足的病例也明顯增加,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加強糖尿病的教育,使患者正確認識糖尿病足,積極預防並配合醫護人員合理治療尤為重要。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經病變、下肢動脈血供不足以及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膚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的統稱,是糖尿病致殘、致死和喪失能力的一個主要原因。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特別是農村患者明顯增多,糖尿病足的並發率也明顯升高,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了嚴重的負擔,但糖尿病足是可防可治的。

  一誘發因素

  皮膚燙傷、雞眼、胼胝、外傷、腳癬、毛囊炎、皮膚水疱、鞋過硬過緊、站立或行走過久以及不恰當的使用縮血管藥物。

  二高危人群

  神經病變,周圍血管病變,胼胝、雞眼、畸形,糖尿病知識欠缺,老年人,吸煙者,有潰瘍史或對側截肢史。

  三病因病機

  1周圍血管病變

  糖尿病患者由於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和遺傳因素等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內皮細胞增生,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血小板粘附聚集能力增強,導致微循環障礙,組織器官缺氧。

  2神經病變

  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肢端缺血及代謝紊亂導致神經營養不良、神經髓鞘、軸突及雪旺細胞變性,引起神經病變。

  1)運動神經病變

  由於運動神經損傷、足部伸肌和屈肌間失去平衡,足內骨間肌萎縮,足正常姿勢破壞呈畸形,如“弓形足”“爪樣趾”,使足部受力不均衡,足趾、跖骨等部位受力過大容易造成損傷、潰瘍。

  2)感覺神經病變

  神經軸突和神經髓鞘變性使足部的保護性感覺減退,嚴重者消失,極易受到損害且不易被察覺,甚至形成潰瘍仍無疼痛,合並細菌感染後極易惡化。

  3)植物神經病變

  植物神經損傷引起足部少汗甚至無汗,皮膚干燥、皲裂、容易合並細菌感染引起潰瘍、蜂窩組織炎、深部膿腫。此外,植物神經損傷可導致血管舒縮功能障礙,皮膚血流量增加尤其是下垂部位,導致肢端缺血和下肢皮膚水腫而發生壞疽。

了解糖尿病足的知識

  3感染

  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下降、組織缺血缺氧極易發生感染,足部的微小創傷即可引起微生物的入侵、蔓延和擴散,特別是厭氧菌的感染,部位深而且極易發生壞疽。

  四臨床表現

  1血管病變的表現

  肢體紫紅色、皮溫低、足背動脈搏動消失、間歇性跛行、休息痛、肢端動脈充盈時間大於15s,更有甚者肢端發黑、壞疽。

  2神經病變的表現

  足部的觸覺、痛覺、溫度覺減退甚至消失,足部肌肉萎縮,足呈畸形,足部皮膚過度角化、皲裂、潰瘍。

  3感染的足部表現

  甲溝突、腳癬、蜂窩組織炎、骨髓炎、甚至繼發壞疽。

  五療糖尿病足應在嚴格控制代謝的基礎上積極抗感染,同時全面系統的局部治療。

  5.1抗感染治療

  盡可能使血糖接近或達到正常,可靜脈使用胰島素。淺表部位細菌感染可局部消毒,真菌感染可外用抗真菌藥物,同時預防破傷風。深部感染,積極清創、局部運用抗菌藥,同時根據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全身應用抗生素。

  1潰瘍的治療

  全面評估潰瘍的性質、大小、深度,排除了惡性疾病後,徹底全面地清創,潰瘍局部每天用雙氧水、高錳酸鉀液沖洗,局部使用胰島素,表皮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以促進潰瘍的愈合。

  2改善微循環

  使用擴血管、促纖溶、抗血小板的藥物,必要時行腰交感神經切斷術改善足供的血液供應。

  3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足部的缺氧,促進傷口的愈合。

  4營養神經

  可大劑量使用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12和維生素E營養神經,促進損傷神經的修復。

  5中醫中藥治療

  根據證候辨證施治,益氣養陽,滋陰降火,活血通絡,和營解毒。

  6血管重建和截肢

  可行血管內支架植入、血管成形及血管搭橋術,以降低因血管阻塞導致肢端壞疽的截肢率,若積極治療仍發生壞疽則應行截肢術。

  六預防

  加強教育,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每日用溫水洗腳,洗前用手背皮膚測試水溫(能耐受為宜),洗畢用毛巾擦干,特別是趾縫;每日檢查足底、趾縫、腳跟注意有無皲裂、潰瘍;雞眼、胼胝應由醫生處理;鞋襪舒適松軟,穿鞋前確保鞋內無異物;不宜赤腳走路;不用熱水帶保暖以免燙傷;冬天宜穿綿紗襪或羊毛襪保暖;皮膚干燥可塗護膚油、膏、霜,但不要塗到趾縫;避免足部損傷,選擇適當的體育鍛煉。

 

熱門圖文
盤點糖尿病患者最易患的6種眼病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聽起來似乎與眼睛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不然。目前由糖尿病引起的

如何有效治療糖尿病眼病

如何有效治療糖尿病眼病呢?我們都知道其實糖尿病本身的危害並不大,但是糖尿病會引發一些並發症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