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知識 >> 糖尿病基本常識 >> 重視糖耐量低減,與糖尿病擦身而過

重視糖耐量低減,與糖尿病擦身而過

  

       林先生一次因摔傷住院,隨後就順便做了個全身的檢查,被告知有糖耐量低減,讓其加強運動,控制飲食好好減肥,卻並沒有給他開藥治療。他於是感到困惑,這個糖耐量低減到底是不是病呢,它能不能治愈,是的話又為什麼只讓他減肥,難道這樣就能控制病情嗎?
  糖耐量低減是2型糖尿病的前期階段,還不是糖尿病。但在這個階段如果不進行有效地干預,就很有可能發展成為真正的糖尿病人。據2009年統計數據,我國糖尿病人群有超過9200萬,而糖耐量低減者已經逾億。每年大約有5~10%的糖耐量低減者可能發展成為糖尿病患者,而糖耐量低減者在這個時期如能引起充分的重視,給予相應的干預,是很有可能逆轉為正常糖耐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有許多的糖友原可以是健康的人,可能僅僅是由於對糖耐量低減的忽視,才讓自己變成了糖人。
  
  什麼是糖耐量低減?
  糖耐量低減(IGT)是指某些人血糖雖未達到診斷糖尿病的標准,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中,血糖濃度處於正常與糖尿病之間。正常人餐後2小時血糖應小於7.8mmol/L,如達到或超過11.1mmol/L則為糖尿病。糖耐量低減是指餐後2小時血糖為7.8mmol/L~11.1mmol/L之間,也就是說血糖已經偏高,但尚未達到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准。另外,空腹時的血糖水平在3.3~6.1 mmol/L之間為正常,6.1~7.0 mmol/L間,稱為空腹血糖受損(IGF)。
  
  糖耐量低減的危害
  IGT者嚴格來說並不是病人,但是糖耐量低減也並不是沒有危害的。糖耐量低減者可以視為潛在的糖尿病人群,有相當多的糖耐量低減者在數年內發展為2型糖尿病。他們以後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以及動脈粥樣硬化、心電圖異常發生率及病死率均較一般人群為高,因為糖耐量低減與大血管病變有著密切關系。大血管病變主要與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抵抗、血脂質代謝失常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都與糖耐量低減有關,因此很有可能在確診為IGT時就已經存在,也就是說此時就已出現了大血管病變。但是IGT階段的大血管病變較輕,一般經過嚴格的代謝控制可延緩或終止病變的發展。這也就是我們要積極干預IGT的原因。
  
  積極干預糖耐量低減
  糖耐量低減者並非一定會發展成為糖尿病,在這個階段如能針對病因,加強預防性干預,是可以使大部分糖耐量低減者獲得治愈的。
  一般來講糖耐量低減是糖尿病的必經階段,也可認為是2型糖尿病的前期表現,因而二者的易患因素相同,主要有①糖尿病家族史;②肥胖;③長期不合理飲食;④運動鍛煉不足;⑤胰島素抵抗等。而要預防糖耐量低減者發展成為糖尿病,就要針對這些易患因素中的可控制因素來進行干預:
  一、飲食。大家都知道糖尿病人的飲食要求很有講究:少吃多餐、不要吃太飽、定時定量,清淡為宜、低鹽少油,拒絕甜食、油炸、肥膩和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做菜以蒸煮為好等等。IGT者雖然不是糖人,但糖尿病的飲食原則與一般健康飲食原則一致,IGT者若要對此而進行干預,控制病變的發展,就必須從生活方式開始,從飲食開始。
  二、運動。運動同樣是糖尿病管理的“五架馬車”之一,糖尿病人把運動當做是輔助降血糖的方法,有的糖友吃多了些便加大運動量,有些胰島素相對不足的糖友會在每頓飯後都安排一段時間的運動,並養成了習慣。而IGT者存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加強運動一是為了降低血糖,二是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正常的體育鍛煉,每周至少五次,每次至少半小時的運動量一定要完成。
  三、減肥。肥胖對糖尿病的危害較大,IGT者伴隨肥胖會使其發展成為糖尿病的速度加快、幾率變大,所以在這個階段,減肥是必要的。應盡量使體重減至標准范圍內,並努力保持。
  四、用藥。IGT者必要時可通過用藥來干預,這需要得到醫生的指導。在醫生覺得僅僅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很難達到目的的時候,可對IGT者合理使用某些藥物,如二甲雙胍、拜唐蘋等。
  糖耐量低減也需終身管理
  對糖耐量低減的干預與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一樣,健康的飲食和合理的體育鍛煉,控制體重,必要時用藥。雖說在這個階段積極地干預能終止病情的發展可以視為對糖尿病的治愈,但是如果以為治愈了就不再注意堅持原來的防治措施,回到以前的生活方式,糖耐量低減也很可能“復發”。這就要求IGT者把那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治愈後也能堅持下來,並養成習慣,終身堅持,謹防糖耐量低減的“復發”。
  定期體檢 早期干預
  我國IGT人群非常之眾,很多人明知自己為IGT者而不重視,有些又可能因此而過分緊張,這兩種態度都不正確,應盡快的擺正觀點,積極干預。然而絕大部分的IGT者的情況是發生了卻不自知,失去了通過干預而治愈的好時機,最終成為糖尿病人。正如文前的林先生,如果不是生病住院順便做的體檢,恐怕要等到糖耐量低減發展成了糖尿病後才後悔莫及。對於這種情況,肖教授提出並呼吁人們應該重視定期的體檢,早發現、早干預、早健康!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