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 常翠青教授
目前對糖尿病前期的病理生理學研究顯示,明顯增高的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缺陷是導致該階段血糖代謝紊亂的主要原因,而肥胖和胰島素抵抗增加也是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或代謝綜合征發生的基礎。“因此,應對糖尿病前期進行早期干預並使之逆轉,以便更好地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常翠青教授認為。
肯定運動作用
“目前針對糖尿病前期的研究眾多,藥物干預對控制病情向糖尿病發展的效果尚無定論,但生活方式的干預對控制糖尿病發展進程、降低風險的益處則是肯定的。”常翠青介紹,大慶、DDP等研究顯示,中等程度改變生活方式就可防止60% 2型糖尿病的發生;隨年齡增加,活躍人群比靜態生活者發生糖尿病的風險約小20%,甚至更多。在易感2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中,運動的保護作用表現更強。肥胖者通過運動使體重減輕5%~10%即可以預防和減緩IGT向糖尿病進展。
常翠青表示,有氧運動、肌肉力量運動和阻抗運動均具有改善機體成分構成,調節糖、脂代謝的作用。適量規律的持續運動能減少體脂,增加瘦體重,降低空腹血糖、血脂和血胰島素水平,改善糖耐量,增加肌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的數量,使肝髒、骨骼肌細胞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作用的敏感度升高,胰島素與受體的親和力增加,改善胰島素抵抗。
實施運動處方
“臨床上,糖尿病前期的運動方式干預的總原則是以全身有氧耐力運動為主,循環阻力運動(抗阻運動)為輔,再配以適當的伸展運動和柔韌運動。”常翠青指出,全身有氧耐力運動維持中等強度(3~6MET,能量代謝當量),≥30分鐘/天,3~7天/周,≥150分鐘/周,一般建議維持在180~300分鐘/周;循環阻力運動一次為最大阻力(IRM)的50%~60%,重復10~15次×3組/項,2~3項/天,2~3天/周;伸展運動和柔韌運動,堅持≥15分鐘/天,3~7天/周。
關於運動強度,常翠青認為宜根據不同年齡段進行調整。一般推薦25~35歲青年人以中等強度4~6MET的運動為主,可適當選擇運動強度較大的運動(6~8MET),配合阻力訓練;36~59歲中年人根據體質,可選擇3~6NET的運動,適當增加運動強度和頻率;60歲以上老年人,可選擇中小強度(3~5MET)的運動,通過延長運動時間和增加運動頻率提高運動量,配以適當的伸展運動、平衡運動和柔韌運動,體質好者配合阻力訓練。
一般來說,運動量可通過公式計算,即運動效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推薦運動累計總能量消耗≥150kcal/天,一般建議150~300kcal/天;≥750kcal/周,建議保持在900~1500kcal/周,運動頻率應保證≥3天/周。“但具體實施時,仍需衡量個體承受程度,運動量應以運動時稍出汗,輕度呼吸加快但不影響談話,且第二天早晨起床時無不適感,無持續疲勞感為宜。”常翠青表示。
運動項目應選擇適合個人特點和有興趣的項目,對於體重過重或膝關節有病變者應首選自行車、水中漫步或游泳等水中運動,避免承重運動如爬山、上下樓梯、跳繩等。對伴有輕度高血壓者,應避免頭低於心髒和爆發用力的運動。
預防運動反應
“運動時,由於血糖被優先消耗,糖尿病前期個體血糖不穩定,可能會出現低血糖,因此應預防運動中、後低血糖反應。運動定時、定量(飯後1小時運動較好),忌運動量忽高忽低。應定時監測血糖,血糖不穩、波動大者避免單獨運動,隨身攜帶糖果等以備低血糖發生時服用。注意出現虛弱無力、出汗、顫抖、心悸、頭痛、頭暈、精神不集中等低血糖預兆。”常翠青提醒道,當出現以上預兆時,應馬上停止運動。
適量規律的持續運動能減少體脂,降低空腹血糖、血脂和血胰島素水平,改善糖耐量,使組織對胰島素作用的敏感度升高,改善胰島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