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知識 >> 糖尿病類型 >>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患者與乳糜瀉病人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1型糖尿病患者與乳糜瀉病人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糖尿病患者們在平時生活中,一定有很多關於疾病的疑問在心中吧。接下來請看下文詳細解說。

乳糜瀉是一種在遺傳易感個體攝入麸質(含麥膠)後不耐受,引起的慢性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有報道稱,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乳糜瀉的患病率是4%~6%。該病有一定的家族傾向,女性多於男性。本病在歐美發病率較高,非洲最低,由於大部分患者症狀不典型常被漏診,故臨床上增強對該病的認識很有必要。

麥膠蛋白是乳糜瀉的致病抗原

乳糜瀉的特點為進食麸質食物時症狀加重,停食麸質食物症狀緩解,是一種緩解和發作交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因為麸質內含有麥膠蛋白,乳糜瀉對麥膠產生過敏反應,不能正常分解麥膠蛋白,導致對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礦物質等吸收不良,可以通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途徑最終導致腸黏膜甚至全身系統性免疫損害。本病個體差異較大,部分患者可無症狀。典型的乳糜瀉臨床表現為腸道黏膜損害和繼發性營養不良症狀、生長發育遲緩,脂肪性腹瀉,大便總量增加程度不等(每日7~50克脂肪酸),含未消化的脂肪和糖發酵使大便帶泡沫,排便次數不一定增加。部分患者可表現為身材矮小、胃腸脹氣、反復腹痛、皮炎。遠段小腸受累可引起營養吸收不良症狀,如乏力、消瘦、低蛋白血症、浮腫、骨痛、手足抽搐、貧血、牙釉質發育不全、關節炎等。臨床症狀還取決於患者年齡、對麥膠的敏感性、飲食中麥膠攝入量,以及其他未知的混雜因素。小腸黏膜功能是可逆的,攝入無麥膠飲食後可恢復正常。

常用篩選和診斷方法有四種

根據臨床症狀和體征可考慮此病,血清抗體陽性和腸道內鏡下改變,組織活檢發現扁平黏膜,食物中除去麸質即有臨床和組織學改變,則可確診該病。常用篩查、診斷方法有:

基因檢測 通過對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HLA)基因的檢測,出生時即可預知乳糜瀉患病風險高。含有HLA等位基因者也易患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對新生兒和高危人群進行基因測試可能有助於篩選乳糜瀉。

麸質飲食試驗 每日給予麸質飲食300克,2~4周內即可造成腸道黏膜損害,初步篩選可疑患者並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診。

血清自身抗體檢查 此項檢查最為重要。加拿大一項新研究顯示:組織型轉谷氨酰胺酶抗體(tTG)抗體滴度診斷乳糜瀉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8%和97%,這對無乳糜瀉症狀的1型糖尿病來說更為重要。但對年齡小於2歲的糖尿病患者,抗體可出現假陰性,如果此時乳糜瀉症狀較典型應行小腸活檢,症狀不典型可在年齡大一點時再重新檢測抗體。

小腸內鏡和組織學檢查 由於患者症狀不典型或較輕,小腸活檢不易被接受,故作為乳糜瀉診斷金標准受到限制。

采用無麥膠飲食要注意補充微量元素

乳糜瀉是終身性疾病,治療時采用無麥膠飲食是最基本而必需的。無麥膠飲食可緩解患者症狀、改善預後,對患者血糖控制、生長發育、預防骨質疏松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積極的作用。但有少數患者可死於該病,主要是初發時病情嚴重的成年患者和腸淋巴瘤。麸質攝入很廣泛(例如市售的湯類、調味劑、冰淇淋),即使少量麸質也會導致乳糜瀉復發,抑制緩解。患者應由營養醫師指導飲食,腸黏膜活檢或抗體復查病情,因為無麥膠食物中鐵、纖維素、葉酸等維生素和鈣、鎂等微量元素含量較低,所以要及時補充。對無麥膠飲食不敏感的無反應或有其他自身免疫反應的乳糜瀉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能有作用。

乳糜瀉會影響血糖控制嗎?

國外有學者認為,1型糖尿病患者無論是否伴有乳糜瀉,血糖控制無差異。但一些患者在進食無麥膠食物後會出現清晨低血糖,另外嚴格飲食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中,乳糜瀉也同樣增加低血糖的機會,故應密切監測血糖和調整胰島素用量。

以上便是我們為你提供的詳細內容,相信在對你心中的疑問一定有很大的幫助吧,祝你早日康復。

熱門圖文
兒童糖尿病的常見症狀

兒童糖尿病是指15歲或20歲以前發生的糖尿病。由於兒童期糖尿病的病因不一,臨床和治療、預後

談1型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期”

有一位豆蔻年齡的女孩,活潑可愛,父母疼愛得不行,似掌中寶、心尖肉。然而在十三歲生日的那天晚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