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表明,我國不僅有9000萬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人數也逐年遞增。據推測,我國每年至少新增120萬到140萬“糖媽媽”,她們其中超過半數的人會加入糖尿病的大軍,而她們的孩子日後患上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的危險也更大。針對這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由衛生部醫政司批准、世界糖尿病基金會支持、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主辦、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執行、諾和諾德公司協辦的“妊娠糖尿病規范化診療促進合作項目”日前啟動。該項目將在未來的30個月內,在全國15個城市建立45個妊娠糖尿病診療中心,不僅培訓數千名醫生,還將對高危人群進行普及教育和篩查。
即使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許多准媽媽為了在“糖篩”中過關,寧願在檢查的頭一天晚上不吃飯,以希望自己的血糖達標。對此,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楊慧霞教授說,這無異於“掩耳盜鈴”,如果孕婦的血糖升高或糖耐量降低而靠不吃飯蒙混過關,對媽媽和寶寶的健康都非常不利。妊娠糖尿病的認知在中國需要全面提升。
■什麼是妊娠糖尿病?危害在哪裡?
楊慧霞教授說,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類型,醫學上的界定是在確定妊娠後,若發現有各種程度的葡萄糖耐量減低或明顯的糖尿病,不論是否需用胰島素治療,均可認為是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高危妊娠,可以顯著增加母嬰並發症並嚴重危害母嬰健康。
目前普遍認為,妊娠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有兩個方面:一、妊娠期由胎盤分泌的各種對抗胰島素激素及細胞因子分泌量隨孕周增加而增多;二、胎盤產生的蛋白溶解酶——胰島素酶增加,增多的胰島素酶降解胰島素使其失去活性,從而使正常妊娠具有糖尿病傾向。
同2型糖尿病在全世界都處在暴發流行階段一樣,妊娠糖尿病在整個大趨勢下發病率也呈增長趨勢。目前全球報告數據顯示,妊娠糖尿病發病率為1.5%-14%。我國的妊娠糖尿病發病率約在6%-7%,預計每年約有120萬-140萬孕婦受到妊娠糖尿病的困擾。
妊娠糖尿病對母嬰的健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妊娠糖尿病對孕產婦的影響表現在:由於妊娠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失代償,機體神經內分泌調節失常,胎盤激素等的抗胰島素作用,可致空腹及餐後高血糖、高血壓及先兆子痫等,並可以加重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損害、糖尿病增殖性視網膜病以及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發生率增高等。
妊娠糖尿病對妊娠結局及胎嬰兒的影響表現在:糖尿病可以直接導致生育率降低,妊娠後流產率升高,並可以導致畸形兒發生率增高,巨大胎兒發生率增高,胎兒紅細胞增多症增加,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增多,易並發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病率增加,胎兒及新生兒死亡率高等結果。妊娠糖尿病同時對嬰兒具有遠期影響,其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危險性均增加。
■哪些人容易患上妊娠糖尿病?
什麼是“糖篩”?
妊娠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比較多,包括:1.身體肥胖或超重;2.高齡孕婦,尤其是35歲以上的高齡孕婦;3.有糖尿病家族史,尤其是一級親屬(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4.孕期的尿常規檢查經常出現空腹尿糖陽性;5.孕期反復患外陰陰道念珠菌病;6.曾出現過不明原因的反復自然流產、胎兒宮內死亡、胎兒畸形等情況;7.曾分娩體重大於4公斤的胎兒;8.曾患過妊娠糖尿病;9.懷孕過程中發現胎兒比實際孕周偏大或者出現羊水過多。
楊教授表示,所有非糖尿病孕婦,都應在妊娠24-28周進行50g葡萄糖負荷實驗(50gGCT)篩查;即便第一次“糖篩”結果正常,必要時在孕32周時還應再做一次篩查。妊娠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更早“糖篩”。
糖篩異常的孕婦需進行葡萄糖糖耐量檢測。根據空腹:5.3mmol/L(95mg/dl),1小時:10.0mmol/L(180mg/dl),2小時:8.6mmol/L(155mg/dl)的標准,上述3個血糖值中任何兩個血糖值達到或超過標准,即可診斷為糖尿病;任何一個血糖值達到或超過上述標准,即可診斷為糖耐量異常。
■一旦確診妊娠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損怎麼辦?
一旦確診妊娠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損,孕婦就應當通過各種方式來控制血糖。目前妊娠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單純飲食、運動控制,以及在飲食、運動控制基礎上應用胰島素進行治療。楊慧霞教授解釋說,“糖媽媽”如果在飲食控制和運動3-5天後血糖仍然無法達標,或飲食控制後出現饑餓性酮症,增加熱量血糖又超標,就必須盡早開始胰島素治療,並一直持續到分娩。
針對很多“糖媽媽”擔心使用胰島素對寶寶有影響,怕自己用上停不下來的顧慮,楊教授表示,“胰島素是大分子蛋白,不能通過胎盤,也就是說根本就不會進入胎兒的身體裡,因此不會影響胎兒健康。而大多數懷孕前血糖正常的糖媽媽在生完寶寶之後血糖都會恢復正常,不需要再使用胰島素,所以也不存在什麼‘用了就撤不下來’一說。”
哪些准媽媽會成為典型妊娠糖媽媽
妊娠糖尿病對媽媽和寶寶的健康都非常不利。到底哪些准媽媽易成為糖媽媽? 一項關於妊娠糖尿病 |
|
妊娠糖尿病女性應如何治療
糖尿病應該怎麼治療?有針對的治療糖尿病,才會取得更為明顯的效果。避免糖尿病病情更加嚴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