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有位61歲的糖尿病病友,退休後,家人發現他有些反常,而且越來越明顯,如忘性很大,剛和說他過的話,一會兒就忘了。一個人上街時,經常很晚回家,問他原因,他也不回答,家人發現他有幾次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且該病友越來越不愛說話,還常常自責,反復思考以往的過失和錯誤。整天提心吊膽、入睡困難、常做噩夢,而且好像對生活失去了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並伴有胸悶和消化不好的症狀.
一開始,家人以為他的年齡大了,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並沒在意,後來發現他的脾氣越來越古怪,才懷疑是不是精神上有問題。帶他去精神科開了些藥,但效果不明顯;又去消化科和心血管科就診,也沒有任何問題,卻發現老人的血糖升高,經確診患有2型糖尿病,並有中樞神經系統並發症。後經規范的綜合治療,各方面情況有了明顯好轉。
解讀
糖尿病中樞神經並發症以獲得性(即不是先天性的)認知行為缺陷為特征,並常伴有焦慮和抑郁等精神症狀,但是往往容易被忽略。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均可發生,常表現為輕、中度認知功能下降,重度者較少見。認知功能下降主要表現為語言、記憶和復雜信息處理能力下降。有些糖耐量損害的病友也存在認知缺陷。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生癡呆的危險性比正常人增加2倍。
並發症臨床表現不具有特殊性
目前,糖尿病中樞神經並發症的發病機制還沒有完全明確,但與大腦缺血改變、氧化應激、蛋白糖基化、胰島素的不良反應及鈣離子穩態的改變等關系密切。影像學檢查顯示,與同年齡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腦組織明顯萎縮。糖尿病中樞神經並發症在許多方面反映了大腦加速老化的過程。
糖尿病中樞神經並發症的臨床表現不具有特殊性,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診斷首先應該排除其他疾病(如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等)導致的認知功能缺陷。患者的心理學、行為學評估對診斷、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這常常需要用國際統一的檢查和調查表格(如簡易精神狀態檢查、精神狀態調查表等)來評估和檢查。但這些心理和行為學檢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與被測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及文化差異等有關。
治療的基礎是控制血糖
糖尿病中樞神經並發症的治療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進行。研究認為,早期使用胰島素能延緩或阻止糖尿病所致的大腦形態學改變,即胰島素治療對糖尿病的中樞神經系統並發症具有明顯的防治作用。
調脂治療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對糖尿病中樞神經並發症也很重要。其中,他汀類降脂藥物比較適合於治療糖尿病中樞神經並發症,具有安全性好、不良反應少、老年人也可使用的優點。
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均可在糖尿病中樞神經並發症中使用,如腦血管擴張劑尼莫地平、銀杏葉等,其他還有神經營養劑、記憶增強肽等。
心理治療對糖尿病中樞神經並發症也十分有效,科學有效的心理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但國內心理治療的應用仍比較落後,國外已非常專業化、系統化。同時,適當的醫護措施也可促進患者一般健康水平,並延緩其精神衰退進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包括飲食和睡眠)、與親友增加接觸和適當活動,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