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概念來說,糖尿病的飲食療法通常圍繞控制熱量攝入與營養平衡來開展。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這還遠遠不能控制好血糖。為了不讓血糖急升急降,不僅要講究進食的種類,更要講究進食的順序。日本經濟新聞撰文,日本的糖尿病專家認為,先吃菜後吃飯,對於控制血糖有著重要意義。
“先吃菜,再吃魚,最後吃飯”簡單易行
據日本京都糖尿病專家梶山靜夫表示,過去廣泛采用的飲食療法對於患者來說,是“一種麻煩的方法”。因為這種方法需要對患者的身高、體重、血糖指數等進行評估後,計算出患者每日所需熱量,並在此之上在營養師的指導下制定食譜,這種繁雜的過程往往讓一部分患者難以堅持。因此,他思考了一種“能讓患者堅持下去”的飲食療法,這就是改變進食順序的方法。
改變進食順序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對食材的進食先後順序進行調整。首先吃含蔬菜、菌類、海藻類的小菜,吃5分鐘後開始吃肉、魚、大豆及其制品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最後才吃米飯、面食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大阪府立大學今井佐恵子教授與梶山靜夫共同進行了研究,目的是探索這種飲食療法對餐後血糖值及血糖值調節激素胰島素分泌之間存在的關系及其實施的效果。
結果證明,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首先,即使患者吃下同樣熱量的食物,但先吃蔬菜能夠比先吃碳水化合物更有利於抑制血糖值上升,胰島素只需要少量分泌即可輕松控制血糖。這是因為,蔬菜中含有的膳食纖維能夠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使小腸緩緩吸收糖類物質。其次,這種方法更簡易可行,臨床中發現,以限制熱量攝入為主要做法的飲食療法難以堅持,持續一年以上的患者不超過三成,而改變進食順序療法的患者有98%能堅持一年以上,94%的患者堅持兩年,並且93%的人通過這種方式良好地改善了血糖狀況。
一口飯嚼50次有助減少胰島素分泌
日本online牙科衛生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武井典子呼吁人們細嚼慢咽,“多嚼食物有助於抑制胰島素的大量分泌。”
有實驗針對咀嚼次數與餐後血糖值及胰島素分泌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究,結果發現,一口飯嚼50次和正常情況相比雖然餐後血糖值沒有明顯差異,但胰島素的分泌量會明顯減少。同時,咀嚼50次的做法會延長飲食時間,減少進食量,能夠讓人快速產生飽腹感進而減少熱量的攝入。
分泌胰島素的胰腺中的β細胞會因為反復急速分泌胰島素而產生機能上的衰弱,同時會因年齡的增加而減少分泌量。因此日常的飲食習慣應當特別注意不要刺激胰島素的大量分泌,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改變正常的飲食順序,細嚼慢咽,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管理自己的血糖,達到預防糖尿病的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的飲食6大誤區
希望糖尿病患者在平時多加對飲食的關注看,同時它也是治療的基本保障,那麼大家對食療現在還不是 |
|
新發現喝石榴汁降低糖尿病風險
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的風險較高,而動脈硬化會造成冠狀心髒病、心肌梗塞、中風和其它循環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