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作用不足所致的,以高血糖為標志的代謝紊亂症群。這種胰島素作用不足既可能是因為胰島素缺乏所致,也可能是由於胰島素抵抗而產生,或兩者兼而有之。後者在2型糖尿病中更為多見。臨床上糖尿病以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輕等為常見症狀。日久可累及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形成多種慢性並發症,嚴重威脅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中醫學在兩千多年前就對糖尿病有所認識,早在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專著《內經》中把臨床上出現“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等特征的病證冠名為“消渴”,其描述的症狀與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症狀的認識基本一致。而現代中醫把糖尿病特稱為“消渴病”。歷代醫家在《內經》基礎上對本病研究不斷進展,根據消渴的特點,形成了清熱潤肺、清胃瀉火、滋陰固腎、生津止渴等治療方法,並衍生出不少有效的方藥。中醫認為“五髒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確地指出了糖尿病的發生與秉賦不足有關,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的病因有共同之處。中醫認為飲食不節,積熱傷津,可致消渴。而現代研究表明,飲食療法可以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有利於β細胞功能的恢復,還可使肥胖者降低體重,增加胰島素受體數目和敏感性。可見,盡管中西醫學理論各異,各自從不同的角度闡釋和治療糖尿病,但多有其異曲同工之處。
中西醫治療糖尿病都要求適當控制飲食、適度的運動鍛煉、保持規律的生活和定期監測血糖等,這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和前提,是良好控制糖尿病病情、防止急慢性並發症的必由之路。這些既是中、西醫學兩種醫學模式對於糖尿病臨床治療學的研究成果和巨大貢獻,也是中西醫學在糖尿病及其並發症防治上的共同之處。其實,中西醫治療糖尿病除上述共性之外,還各有特點。
西醫治療糖尿病主要是從增加胰島素的作用入手。具體方式上,既可以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也可以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來增強胰島素的降糖作用,甚至直接補充胰島素等,以增加體內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和促進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的釋放。此外,也有考慮降低葡萄糖在腸內的吸收速度等以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改善糖代謝紊亂等體內多種代謝紊亂症群。降血糖作用快,且降糖效果強;並可防治糖尿病急、慢性並發症。但對於改善糖尿病症狀的效果不甚理想,且不同的降糖藥物均有其一定的副作用等,是其顯著的臨床不足。
中醫治療糖尿病是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核心和出發點,多采用益氣養陰、清熱活血、健脾益腎等綜合治療措施,調整人體內環境,改善患者代謝紊亂狀況。一般來說,中藥降血糖效果較西藥降糖藥弱一些,但作用緩和而持久,且由於許多中藥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一般不會引起低血糖。中藥在改善糖尿病症狀和防治慢性並發症方面有顯著優勢,且價格低廉、副作用少。
正因為在糖尿病的治療方面中西藥物既有其共同之處,又各自具有特點,互相之間各有短長,臨床上才可能取長補短,以協同增強降糖效果又互相抑制副作用,達到長期良好控制糖尿病病情、延緩或阻止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發生發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和降低致殘致死率等目的。在臨床上,對輕、中型糖尿病患者在應用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等基礎治療的前提下,盡可能采用中醫中藥辨證論治,以充分發揮其作用和緩、悠長的優勢。而對於中、重型糖尿病患者,則在基礎治療的前提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綜合治療,取西藥控制糖代謝紊亂為主的各種代謝紊亂;而應用中藥辨證治療,既可減少降糖西藥的用量,又可改善臨床症狀,共同延緩或阻止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發生、發展。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常用的模式有:
1、糖尿病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診斷治療
西醫側重病因和病理形態的診斷,中醫重視整體觀和辨證論治。中西醫結合使著眼於整體宏觀的中醫辨證進一步微觀化、客觀化和定量化,又可使側重局部和微觀的西醫辨病走向整體化和綜合化。以現代醫學的標准診斷糖尿病,界定和保證兩種醫學在糖尿病研究主體方面上的一致;以中西醫學各自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闡釋糖尿病,達到辨病和辨證的有機結合。
2、中西醫綜合治療糖尿病顯著提高療效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如西藥降糖效果好、起效快,而中藥改善症狀好、降糖作用持久。兩者合用既可提高療效,又能抵消藥物的副作用,減少慢性並發症的發生發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其意義重大。另外,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一系列客觀指標相結合,推動了對於中醫證型實質的研究和認識,提高了辨病辨證相結合的科學性,對“施治”的指導也更加確切。
可見,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在臨床上是科學的。目前的關鍵點是把握合適的結合點、選准可行的突破口,充分應用現代醫學科學技術開展對中醫證型實質的研究和闡釋,使中醫理論體系定量化、規范化、標准化和具象化,在此基礎上發揮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的綜合優勢,系統地解決糖尿病防治方面的復雜和疑難問題,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