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發病原因是由於胰島素抵抗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以胰島素分泌不足為主所致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的代謝紊亂,臨床以慢性長期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盡早預防、延緩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陷的進展,防止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長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
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有多種,磺脲類藥物最早被發現、使用最廣,應用至今已達五十多年,目前仍是核心的降糖藥物。多年的臨床實踐表明,磺脲類藥物降血糖作用肯定,不良反應小,可作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線降糖用藥。從費用成本的角度考慮,磺脲類藥物療效明確又經濟實用。
格列美脲的降糖機制
格列美脲為第三代磺脲類藥物。磺脲類藥物的主要降糖作用機制是刺激胰島素分泌,它主要是通過與胰島B細胞上的受體結合,通過一系列反應,從而使胰島素釋放。近代磺脲類藥物體外實驗研究發現,磺脲類藥物不僅在胰內起作用,還有許多胰外降糖作用,如增加胰島素對肌肉和脂肪組織碳水化合物轉運的作用,即加強胰島素介導的肌肉、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肝髒胰島素的作用,抑制肝糖產生;減少胰島素在肝髒中的降解等。這些胰外作用機制可增加外周組織攝取葡萄糖,從而改善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利於改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和降低空腹高血糖。
格列美脲的優點
格列美脲同前兩代磺脲類藥物相比較有很多優點:生理性促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素抵抗,低血糖發生率低,對體重影響小等。格列美脲生理性促胰島素分泌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刺激胰島素分泌有賴於血液中葡萄糖濃度。當血糖濃度升高時,格列美脲促胰島素分泌增加,有利於血糖降低;當血糖濃度降低時,格列美脲不會過度刺激胰島素分泌,有利於減少低血糖事件的發生。二是格列美脲能改善胰島素的早期時相分泌(又稱胰島素分泌第一時相)。一般將服糖或進餐後半小時內,體內分泌出的胰島素的總量稱為胰島素分泌的早期時相。UKPDS研究表明,患者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時,胰島B細胞功能僅為正常人的50%。糖耐量損害(IGT)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的早期時相大多受損。2002年,Korytkowski等報告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格列美脲4個月後,空腹血糖水平顯著降低,不但第二時相胰島素分泌量顯著增加,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量也較治療前顯著增加。該研究進一步證實,格列美脲能改善早期胰島素的分泌不足。除了促胰島素分泌作用外,格列美脲還有胰腺以外的降血糖作用,或稱為非胰島素依賴的降糖作用。格列美脲可以激活胰島素受體後途徑,發揮類似胰島素的生物學效應;並且它也可以使正常脂肪細胞膜表面的葡萄糖轉運體4(GLUT-4)數量增加3~3.5倍。因此,與傳統磺脲類藥物相比,格列美脲在相似降糖效力情況下,低血糖反應和體重增加更少,心血管安全性更好,並能改善胰島素抵抗,不過度增加B細胞負擔,還兼有胰外作用。目前認為,該藥具有起效快、作用強、持續時間長、安全、低劑量、低毒性等諸多優點,因此,格列美脲適用於單純飲食控制和鍛煉未能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單獨應用外,格列美脲還可與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GLP-1(胰升血糖素樣肽-1)聯合應用,達到合理降糖的目的,但是不建議與其他磺脲類藥物聯合應用。
格列美脲的不足
雖然格列美脲有上述很多優點,但是仍有許多不足——嚴重的急性糖尿病並發症,如曾有酮症酸中毒病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前期、糖尿病昏迷或糖尿病並發嚴重感染的患者禁用;1型糖尿病患者禁用,雖然格列美脲可以生理性促胰島素分泌和改善胰島素抵抗,但是無法代替胰島素,僅能刺激B細胞分泌胰島素;對於格列美脲、其他磺脲類過敏者禁用;妊娠期禁用,否則會傷害胎兒。除此以外,格列美脲同樣具有磺脲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等。盡管不良反應少,但由於格列美脲大部分由腎髒、肝髒代謝,所以肝腎功能不全和有心腦血管並發症的患者,應慎用或不用。
磺脲類藥物調節血糖水平的作用在一定范圍內與藥物劑量成正比,但是,若患者的胰島功能不佳,那麼,即使是最大劑量也無更大降糖之力,反而增加不良反應,故也要因患者而異。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應盡可能避免低血糖的發生,特別是對於老年患者。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肝腎功能水平、病程等情況),調整藥物使用的劑量。
經過50多年的臨床應用,磺脲類藥物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已成為口服降糖藥物中品種最多的一類,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磺脲類藥物會更完善,成為糖尿病治療中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