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治療 >> 中醫治療 >> 糖尿病的“中醫消渴”論

糖尿病的“中醫消渴”論

  在臨床上無症狀或症狀不典型的T2DM逐漸增多,而且由於西藥降糖藥物的廣泛和大量使用,“三多一少”症狀越來越少,只在T2DM某一階段才發生,如T2DM在血糖異常增高階段,或某些應激因素誘發以及治療過程中停藥,血糖突然急劇升高時,才會出現“三多一少”症狀,持續時間也相對較短。其次,“三多一少”症狀的輕重與血糖高低並不成正比,有些病人血糖很高但沒有症狀,而又有些病人血糖並不很高,但症狀顯著,這有待進一步研究。基於上述臨床實際,建議將具有“三多一少”的T2DM稱為“顯消病”,也就是具有顯著消渴症狀的消渴病;將無症狀或症狀不典型的T2DM稱為“隱消病”,也就是隱匿性的消渴病,擴大中醫消渴病的內涵,豐富中醫消渴病的內容。

  T2DM是一個漸進、動態、緩慢發展的慢性疾病,可導致大血管、小血管、周圍神經、內髒神經等全身多系統的損害。從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到並發症期為動態演變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步過度或發展。糖尿病各種並發症,涉及極為廣泛,為空間、立體、網絡形式,先小血管,再大血管,先周圍神經,再內髒神經,先輕後重。因此,應用消渴病理念從動態、時空的角度正確認識T2DM,不能簡單膚淺地把T2DM分為某幾個型,否則,會影響中醫對T2DM的理解,制約中醫的發展,局限在常規分型的牢籠中不能自拔。

  以往把T2DM參照消渴病的上、中、下三消進行治療,其核心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二者互為因果,按照先上焦、再中焦、最後下焦的發展趨勢進行演變,是一個立體模式,能落實到具體的髒腑進行治療。許多學者按照西醫的思路,對糖尿病的辨證分型進行研究,提出陰虛熱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血瘀水停、濕熱困脾、血瘀脈絡五型,其中陰虛熱盛為早期,一般無並發症;陰陽兩虛為後期,一般並發症比較嚴重;氣陰兩虛界於二者之間,濕熱困脾和血瘀脈絡作為兩種兼證。盡管此分型方法得到廣泛應用,但誤將T2DM肥胖歸為濕熱困脾,且此分型方法主要適用於中等或消瘦體型的糖尿病患者,仍然以陰虛為本,將陰虛貫穿始終,將糖尿病辨證簡化為一條直線,易於掌握,但不能落實到具體髒腑,比較籠統,忽視了肥胖等因素在T2DM中的作用,沒能真實反映目前T2DM的特點。因此,探討T2DM新的分型方法,既能反映T2DM病機和演變規律,又符合臨床實際,非常必要。

  T2DM“因肥胖而產生,因肥胖而加重,因肥胖而死亡。”肥胖也是消渴病的根源,肥胖不除,髒腑不復,消渴終難痊愈,故“減肥消脂”為第一法。肥胖之人,多因“脾虛氣滯,因虛致痰”,大氣一轉,元氣得復,津液得升,氣機流行,故補氣化痰為第二法。膏脂痰濁入血,可形成痰瘀互結、痰血相裹、痰濁血瘀等多種病理產物。血瘀貫穿於T2DM的全過程,是T2DM並發症發生與發展的重要環節和加重因素。痰濁是形成血瘀的病理基礎,血糖升高,熱傷津液,血行不利是促使痰濁形成血瘀的先決條件。因此,“活血化瘀”為第三法。髒本陰虛,氣滯痰濁血瘀又均可化熱傷陰,故養陰固本為第四法。以往單純從“陰虛燥熱”立論,采用益氣養陰清熱治療消渴病顯然只適合消瘦或中等體型,對於肥胖型T2DM必須采用新的治療方法,開拓新的思路。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