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糖耐量受損
糖耐量受損(IGT)是由正常血糖向糖尿病過渡的異常糖代謝狀態,主要表現為餐後血糖升高。診斷標准為:空腹血糖<6.1毫摩爾/升,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小時後血漿血糖值處於7.8~11.1毫摩爾/升之間,稱為單-IGT,如空腹血糖6.1~7.0毫摩爾/升,則稱為合並有空腹血糖異常。目前認為,幾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經歷IGT階段,故又稱為糖尿病前期。若病情進展,餐後血糖>11.1毫摩爾/升時,即進入糖尿病階段。
糖耐量受損者心血管患病率高
糖尿病心血管並發症CVD主要是指大血管病變引起的臨床病症,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
研究表明,IGT階段CVD的風險已經升高,可能已接近糖尿病患者。IGT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其冠心病的發病率大約為6%~10%,男、女發生高血壓的危險分別為正常人的1.9和1.6倍,腦卒中危險性為正常人群的近2倍。我國心髒病調查亦顯示,約有77%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糖代謝異常。糖尿病干預研究(DIS)結果發現,餐後血糖每增加1毫摩爾/升,心梗及心髒性死亡的危險性即增加13%。IGT者的CVD或冠心病的死亡風險大約是正常糖耐量者的兩倍以上。
IGT者除本身為CVD的危險因素外,常合並有其他危險因素,包括血脂異常、高血壓、肥胖、高胰島素血症等。有充分的證據表明,IGT階段不僅已經有了心血管發病機制的啟動,而且存在上述諸多心血管危險因子的聚集。血脂異常在正常糖耐量向IGT的進展中已顯現,血漿甘油三酯每升高1毫摩爾/升,冠心病的危險可以升高14%(男性)和37%(女性)。另有研究提示, IGT者24小時動態血壓測定表現為晝夜間血壓差值減少的趨勢,說明IGT者已伴有早期高血壓表現。因此,IGT階段不僅攜帶多個危險因子,且在諸多CVD危險因子中的危害性可能最大。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將IGT人群看作是與其他CVD危險因子同等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
防治糖耐量受損,重在早期干預
IGT不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CVD的危險性亦明顯升高。遏制糖尿病,須從防治IGT著手。
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飲食控制、運動增加、體重減輕、戒煙等是最基本的干預措施。相關研究報道,IGT者經過生活方式干預,3年後糖尿病發病率降低了58%,同時血壓、體重較前亦明顯下降,而未經任何干預措施的IGT者糖尿病發病率高達68%。由此可見,行為干預不僅可預防糖尿病,且對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等有益,可減輕心腦血管病變的危險性,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整體健康。
最近對IGT人群的干預試驗表明,藥物干預IGT人群不僅顯著降低糖尿病發病率,還可明顯減少CVD的危險性,其中新發生高血壓降低34%,心肌梗死降低9%,任何心血管事件降低49%。在降低血糖的同時,也要嚴格控制血壓,糾正血脂異常等。對合並高血壓的糖代謝異常者而言,血壓僅降低10/5毫米汞柱就可以使心血管並發症的發生率顯著降低。血脂調節包括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使用他汀類或貝特類藥物調脂,可使各種CVD的危險性下降25%~55%。因此,IGT患者診斷明確後,應主動就醫,醫生會根據病情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案及藥物,積極治療高血糖及相關危險因素。
因此, 早期采取針對性的IGT干預措施,有助於逆轉IGT,降低IGT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減少CVD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