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過近幾年的健康教育,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的標准已逐漸被患者了解和接受,但糖化血紅蛋白的達標情況仍不容樂觀。在我國4300多萬糖尿病患者中,超過70%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不理想,這極大增加了嚴重並發症發生的風險。這是記者日前在由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辦、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支持、諾和諾德(中國)制藥協辦的“糖尿病關懷行動”啟動儀式上獲悉的。現狀:我國糖尿病人超過四千萬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到驚人的2.85億,中國患者人數增長迅速,已達4320萬。近年來糖尿病患者在人群中大肆擴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生活方式改變之後,導致肥胖、超重人群大規模增加,這個是糖尿病發生最主要風險因素;二是人口老齡化、人類長壽化讓人更有機會患上糖尿病。“許多醫生和患者都沒有對糖化血紅蛋白的監測引起足夠重視。”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向記者介紹。
對策:糖化血紅蛋白監測更客觀不少糖友至今分不清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三者的區別。“血糖監測是指導調整治療手段的一個措施,而糖化血紅蛋白是評估這種治療手段到底是否合適的金指標。”據紀立農介紹,血糖監測可以分成兩部分人群,一部分是口服藥治療患者的血糖檢測,另一部分是胰島素治療患者的血糖監測。目前對於胰島素治療的患者,血糖監測是治療方案中固定的一部分,也就是胰島素治療患者,必須要監測血糖。但是在口服藥治療人群裡面,糖化血紅蛋白應該成為最主要評價血糖控制、指導血糖監測和藥物治療調整的手段。
紀立農舉了一個例子:“一個病人從內蒙古到北京來找專家看病,他的糖化血紅蛋白如果是7%,我們認為這個病人在當地接受的治療是合適的,無需調整治療方案。雖然他到門診來檢查空腹血糖的值可能是8%、9%、10%,我們可以知道他前三個月血糖控制很好。但如果這個病人糖化血紅蛋白是10%,空腹血糖是7%、8%、9%、10%,我們會認為該病人過去的治療方案有問題。所以糖化血紅蛋白是非常客觀的判斷,而血糖則變化很大,比如病人坐公共汽車一小時到醫院專門為了測血糖,到醫院擠公共汽車、排隊再加上生氣等,血糖就高了,所以不能夠僅靠血糖決定胰島素用量或者是調整口服藥劑量。”
提醒:定期監測有助預防並發症作為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控的“金標准”,糖化血紅蛋白能夠穩定可靠地反映出檢測前90-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的影響不大。同時,這一“金標准”直接提示了可能產生各種並發症的風險,因此,只有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糖尿病並發症才能得到預防,才能讓患者遠期受益。IDF(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准應小於6.5%。
紀立農強調,對於那些需要改變治療方案、血糖控制狀態不穩定者以及正在進行胰島素治療者,應每3個月進行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即使血糖控制已達標,且比較平穩,患者每年也應至少接受兩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患病多年的“老病號”來說,糖化血紅蛋白指標有助於了解病情的監控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兩果 幫你穩定血糖
糖尿病是治療起來比較麻煩的一種疾病,給患者帶來了很多麻煩,在吃東西稍不注意就會增加血糖,出 |
|
糖尿病足病的患者都可以怎麼治療
胰島素治療糖尿病足中一個糖尿病足患者需要還是不需要依賴於注射外源胰島素,是由本身疾病的性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