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吃南瓜能降血糖。
曾幾何時,老年人中流傳了一種說法,就是吃南瓜能降低血糖,於是乎,買來大量的老南瓜,三餐吃南瓜,過量吃南瓜,吃得人都黃了起來。固然,南瓜中的有些成分對降低血糖有一定作用,比如南瓜中的“钴、果膠”等等,但是,它到底能起多大作用,還沒有定論。相反,南瓜中含有比那些降低血糖成份多得多的碳水化合物,一般來說,1斤南瓜中大約含有30克的碳水化合物,有些老南瓜,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還要高,而且南瓜的生糖指數(GI)較高,生糖指數高就是食物較容易消化吸收,吃後血糖較容易升高。南瓜是生糖指數大於70的食物之一,所以絕不能大量食用,不能靠吃南瓜來降低血糖。
第二、“無糖食品、鹹的東西”可以放心地吃。
老年朋友常常會從糖尿病保健食品店買來“無糖餅干”等等所謂的不加糖的食品,還有些老年人說我吃的東西是鹹的,但是不管這些食物的味道如何,只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它吃到肚子裡去後,都會轉化為熱量,都會影響我們的血糖水平,所以這些食物跟普通的食物一樣,都要控制進食量。
第三、打“胰島素”跟“吸毒”一樣會上瘾。
老年朋友對“胰島素針”普遍存在一種畏懼心理,好像打胰島素針“會上瘾、會停不下來、會完全依賴它”。其實“胰島素針”根本不會上瘾,停止打胰島素,也不會出現戒斷症狀,只不過,停止打胰島素就跟停止其它治療一樣,血糖肯定會升高。另外,有些新發糖尿病經過一段時間的胰島素治療後,是可以停止打針改為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
第四、只有到了病情非常嚴重時才應該打“胰島素”。
血糖控制有一種“記憶效應”,有研究表明,早期血糖的控制會影響後期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出現。老年患者常常要到很長一段時間口服藥物難以控制血糖後,才考慮“胰島素”治療,這樣常常會使糖尿病慢性並發症提前出現,不利於疾病的控制。所以應聽從內分泌專科醫生的建議,病情需要時,要毫不猶豫地接受治療。
第五、水果太甜,不能吃。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果膠、纖維素等等,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其實各種水果都能吃,只不過要注意方法,首先,最好選擇那些“生糖指數”低的水果,如番茄、黃瓜、蘋果、水梨、橙、桃、提子、沙田柚、雪梨等等。其次,要控制總量,跟吃其他任何東西一樣,老年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合理的食量控制。還有,水果最好安排在兩餐中間食用。
第六、迷信“降糖食品、保健品、偏方、祖傳秘方”。
老年朋友由於心地善良,常常會被一些推銷保健品人士的花言巧語所蒙騙,常常會相信“降糖食品、祖傳秘方等”能根治糖尿病,其實到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哪怕這種東西再貴,也不可能吃了能根治糖尿病,控制血糖還是應該到正規的醫院去,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在飲食、運動、藥物、監測、教育等多方面采取綜合措施。
第七、只吃藥,不注重監測及檢查。
有很多老年朋友,雖然聽從了醫生的建議,開始吃藥了,但是卻很少監測血糖。影響血糖的因素很多,自我血糖監測可以幫助我們摸索出合理的飲食方案,能幫助我們調整合理的用藥劑量,另外,由於老年糖尿病是一種進展性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一些糖尿病的慢性並發症,定期檢查能及早發現,及時處理。另外,有些藥物會出現繼發性的失效,定期的血糖監測能幫助我們及時調整藥物。
第八、葷菜不能吃,菜油多放一點沒關系。
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為葷菜裡面動物脂肪含量很高,是不能吃的,而菜油是菜籽裡面提煉出來的,是“素”的,多吃一點沒關系,而且燒菜時油多放一些才好吃。其實,菜油雖然是從菜籽中提煉的,但它說到底還是“脂肪”物質,只不過是“植物脂肪”。“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低脂飲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本原則,所以菜油不能多吃。相反葷菜中由於含有優質蛋白,而這些優質蛋白質又是我們人體必不可少的,所以長期吃素也不利於我們人體的營養均衡,葷菜可以吃,只要適量就行。
第九、飯不吃,零食不斷。
老年患者知道飯吃多了血糖會高,所以飯量控制得很嚴,但對零食的認識就相對不足,有些零食可能含碳水化合物不多,但油脂或者蛋白質含量很高,吃多了,到體內同樣會轉化為熱量,有些零食含的熱量甚至比飯要高很多,如果不加以控制,同樣會影響血糖。
第十、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
有些老年朋友對自己血糖的控制要求比較嚴格,通過不斷加藥或者過分地節制飲食,以達到所謂的“良好”的血糖控制,但是因為老年人對低血糖的耐受性差,低血糖可以誘發嚴重的心腦血管事件甚至死亡,所以老年人的治療中防止“低血糖”是重點。血糖控制應遵循個體化原則,控制的目標也比一般成人要寬一些。
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來說,合理、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防治心腦血管病風險的重要環節,老年朋友一定要走出治療中的這些誤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科學地治療糖尿病。
愛翹二郎腿也要謹慎糖尿病足?
糖友愛翹二郎腿小心糖尿病足 長期跷二郎腿的糖尿病人,容易加重 |
|
糖化血紅蛋白應控制在6.5%左右
上海糖尿病病友韓女士問:近兩年來,我的糖化血紅蛋白都在6.9%-7.3%之間波動,去年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