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糖尿病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很差,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因為存在以下幾個誤區,下面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吧!
誤區1:憑感覺服藥
專家稱,有些糖尿病患者習慣根據自覺症狀來判斷血糖控制的好壞。許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覺症狀不太明顯,服藥與不服藥在感覺上差不太多,於是認為用不用藥無關緊要。事實上,單憑症狀來估計病情並不准確。臨床實踐中,單憑飲食和運動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況僅見於少數病情較輕的2型糖尿病病人,絕大多數2型糖尿病病人在診斷之初即需給予藥物治療。
誤區2:長期打胰島素會“成瘾”
其實醫生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完全是根據病情的需要而定,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必須使用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早用胰島素來治療還可晚得並發症。這是因為治療糖尿病的口服藥物大都促使胰島B細胞盡力生產和分泌胰島素。要知道,糖尿病患者本身胰島B細胞已處於功能損傷狀態,再用藥物刺激它分泌促使胰島素的產生,其結果是導致B細胞功能衰竭,使它僅存的一點分泌功能完全喪失。並不是說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要用胰島素來治療,2型糖尿病初期的患者首先要重視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當糖尿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只靠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已經不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時,就需要使用降糖藥物來降低血糖水平,預防和延緩糖尿病病情的發展。如果出現以下問題時就應毫不猶豫地使用胰島素:口服藥控制效果不佳;出現糖尿病並發症;消瘦,體重在理想體重的90%以下;並發感染等。
誤區3:選藥不當
如肥胖患者應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兒童患者應用磺脲類口服降糖藥,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腎功能異常者應用雙胍類藥物,急性並發症如酮症酸中毒或嚴重的慢性並發症如糖尿病腎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藥,都不是合適的選擇,應該盡量避免。
誤區4:同類藥物聯用
口服降糖藥分為促胰島素分泌類、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等若干種類,每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均不相同,但同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張同一類藥物(如達美康與美吡達、二甲雙胍與苯乙雙胍等)合用,同類藥物合用非但不會使藥效倍增,反而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
誤區5:頻繁換藥
專家指出,藥效的發揮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藥效才逐漸顯現出來。許多患者不了解這一點,服藥沒幾天,對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滿意,即認為所服藥物無效,急於換藥。事實上,有些降糖藥(如胰島素增敏劑)服至半個月到一個月才會達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輕易認為某種藥物無效。較合理的方法是:根據血糖水平逐漸調整服藥的劑量,服至該藥的最大有效量時,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藥或與其他藥物聯用。
誤區6:過分擔心藥物的副作用
有些病人認為,是藥三分毒,由於擔心長期用藥會損害肝、腎,因此,在藥物使用上常常是“見好就收”或干脆拒絕用藥,這種做法實屬不當。對於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來說,只要不是長期過量服用,應該還是比較安全的,不良反應僅見於個別患者,往往在停藥後可消失,不會給人體帶來嚴重的影響。高血糖未得到控制與藥物所致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後果要嚴重得多。需要指出的是,藥物大都要經過肝髒代謝而失活,並經過腎髒排洩,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由於藥物排洩障礙,藥物原形及代謝產物在體內緩慢積聚而加重肝腎負擔,影響肝腎功能,故肝腎功能不全者用藥須格外慎重,盡量選擇對肝腎影響小的藥物(如糖適平、胰島素)。
沒有症狀也應該控制血糖
高血糖是由於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者兩者同時存在而引起,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很多中老 |
|
糖尿病有傳染性嗎?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