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離退休人員在進行健康體檢時,發現空腹血糖結果接近正常值的上限,葡萄糖耐量試驗的報告為糖耐量曲線比正常曲線略高,但自訴無糖尿病症狀。醫生認為這種情況夠不上糖尿病診斷標准,通常稱之為“糖耐量減低”。
醫學研究資料表明,我國發生糖耐量減低的人約占2.5%~3%,其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肥胖、體力活動較少、血脂增高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和高胰島素血症者,多為誘發糖耐量減低的危險因素。國外有關資料顯示,所有Ⅱ型糖尿病患者,幾乎都要經過糖耐量減低這個階段,故有人把糖耐量減低者視為糖尿病發病的高危人群,或者稱“糖尿病前期”。據臨床觀察,在糖耐量減低的人群中,約有5%~15%可發展為糖尿病患者,10年以後發展成糖尿病的比例可能更高些。糖耐量減低往往還同時伴有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疾患。據報道,糖耐量異常者與正常人群比較,高血壓、肥胖患病率要高2倍,而冠心病患病率則高8倍之多。因此,有關專家認為,老年人應積極控制和延緩糖耐量異常的發生和發展,這對糖尿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於現已發生糖耐量減低的老人,為防止糖耐量減低向糖尿病發展,以及預防心、腦血管和微血管病變的發生,最關鍵的是積極采取干預治療。首先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適當控制飲食,日常膳食應做到粗細搭配,少吃甜食,多吃些含鉻、鎂等微量元素的粗糧及新鮮蔬菜,有助於能量代謝和維持胰腺的生理功能。體形過胖者宜適當減肥,控制體重。有學者發現,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和控制體重,可有效地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要堅持經常參加適度的體育活動,如步行、慢跑、體操、游泳等運動項目。至於是否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則應由醫生按病情酌定。
孩子也會得糖尿病的
一名7歲小學生上間操時,突然在操場上休克;另一名小學生腳趾變黑,母親竟以為是得了凍瘡&md |
|
糖尿病患者消瘦不用控制飲食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首要措施,無論采取哪種治療,飲食治療都是長期且必須堅持的。據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