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脂肪肝發病率為21%~78%(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而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發病比例更高,占50%~70%,且大多為中度以上,並且多數在肥胖2型糖尿病的前期或早期就已出現脂肪肝。肥胖伴發的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和脂肪肝形成的共同機制。現已公認,脂肪肝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並發症之一。
預防和治療
去除病因,治療原發病是其關鍵。此外,還要注意調整飲食,戒除不良習慣,合理運動,並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相關的發病機制、突出的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酌情輔以藥物治療。
1.控制危險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最常見危險因素,因此通過運動和節制飲食控制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和調整血脂紊亂是治療的最基本措施。對轉氨酶增高的肥胖個體應控制體重使其逐漸降至正常范圍內。當體重下降5%~10%時,可明顯改善胰島素抵抗,但減肥速度不宜超過1500g/周,否則反而會使脂肪肝加重,並易誘發膽結石,理想的減肥速度為0。
5~1。0kg/周。目前用於改善胰島素抵抗的藥物主要有雙胍類和噻唑烷二酮類。雙胍類藥物能促進外周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結合,故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噻唑烷二酮類藥物進入靶細胞後與核受體結合,通過調整多種影響糖、脂代謝基因的轉錄,進而放大胰島素的作用,改善胰島素抵抗。此類藥物有羅格列酮和環格列酮等。少數病人用藥期間可出現肝損傷。
2.調脂治療由於20%~8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又進一步促進疾病的進展,因此對具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應采用調脂治療方案。不過多數調脂藥物在促進肝髒脂質代謝的同時,也能使脂質在肝內蓄積,並進一步加重脂肪肝,因此對是否選擇調脂治療方案尚存在爭議。
目前用於臨床的藥物主要有苯氧乙酸類和HMG-COA還原酶抑制劑。苯氧乙酸類主要有吉非貝齊、非諾貝特、苯扎貝特、益多脂等。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主要有辛伐他丁、普伐他丁、洛伐他丁等。部分患者用藥後可出現肝損傷,應在用藥期間注意檢查肝功能。
3.促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恢復對合並肝功能異常者應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抗氧化劑治療,以維護肝細胞的正常代謝功能,促進炎症的修復,並增強其抗纖維化的能力。熊去氧膽酸可通過促進膽汁中脂質的分泌而減輕脂質在肝髒的沉積,故也可用於本病的治療。通過補充微生態制劑調節腸道的微生態平衡狀況,減少腸菌移位,抑制內毒素產生的方法,對存在相關發病因素的脂肪肝患者具有一定療效。
4.中藥治療現代醫學認為,輕型脂肪肝一般不用藥治療,中、重型可選擇性地使用調脂藥物,不過,藥物總是一把“雙刃劍”,在治療脂肪肝的同時也會造成肝髒損害。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性脂肪肝時具有自己的優勢,一方面講究藥食同源,對人體的毒副作用較小;另一方面提倡整體觀念,綜合調理。
中醫認為,脂肪肝病位在肝,患者多肥胖之體,平素喜食肥甘厚膩之品,嗜好煙酒,又少於運動,水濕精微運化失調,濕熱凝聚為痰,痰濕阻於肝絡,使肝膽疏洩失常,痰濁淤滯日久,阻礙肝髒血行而致淤。脂肪肝的病理演變規律為:因邪生痰,痰濕致淤,因淤致損。而痰濕為脂肪肝發病的首要因素,對於糖尿病性脂肪肝可從痰濕論治,具有較好療效。常用的中藥有何首烏、澤瀉、丹參、片姜黃、山楂、柴胡等,均已被現代研究證明有降脂作用。
首先,糖尿病性脂肪肝的患者應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建立營養均衡的飲食結構,如《素問·五常政大論》雲:“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即必須注意每日三餐膳食調配合理,粗細搭配,適量多吃一些粗糧,如燕麥、玉米、甘薯、豆制品等,同時保證充足的蔬菜、水果,適量食用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如海帶、大蒜、蘋果、牛奶、洋蔥、甘薯、胡蘿卜、山楂等。
避免飲食過度,保養身體,脾胃俱強,精微物質轉化有常,機體健壯,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也可采用民間藥膳加強去脂減肥效果,如胡蘿卜、葵花籽、鮮山楂、無花果、生槐花、嫩荷葉、菊花、新鮮玉米、木耳等,任取2~4種同煮後除渣取汁或煮粥,可作早、晚餐及點心服用。
其次,培養勞逸結合的生活方式。益氣保精,起居有常,機體氣血運行通暢,髒腑功能正常,則“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現代科學研究認為,運動療法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方法。由於絕大多數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為肥胖或超重,而運動可消耗體能,促進脂肪代謝,是減肥、控制體重最有效的方法,也有利於脂肪肝的治療,具有“一箭雙雕”作用。
因此,糖尿病合並脂肪肝的患者可根據自己體質,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逐步達到適當的運動量,以加強體內脂肪的消耗。有臨床研究顯示,節食、運動減肥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肝髒纖維化表現,甚至在早期可逆轉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