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孫三代18人,在男性10人中,8人患有糖尿病,女性卻皆未發病。父與兄輩並發動脈粥樣硬化、視網膜病、神經炎等,在60多歲時皆因急性心梗突然去世。一侄兒青年期即發病,Ⅰ型,病程25年,並發失明、尿毒症,各種藥物加人工腎治療無效病故。現尚有三個侄子和我在患病中。
1975年我因緊張工作後及騎車爬坡時出現心前區灼辣痛、胸內悶滿症狀,心電圖顯示冠心病。後幾年間又出現眩暈、嘔吐、站立不穩,因此兩次住院。CT顯示腦萎縮並間隙小梗塞,經治療效果明顯。
此時又發現血糖高、血脂高,我自知患糖尿病無疑,屬Ⅱ型中度,便開始飲食控制。此後數年間,空腹血糖維持在9—14mmol/L。大夫建議服用達美康或糖適平,但午餐後仍有尿糖。到1992年,頻繁頭暈、消瘦、面黃,身體狀況欠佳,便申請離休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糖尿病病情仍有發展,且出現腦、心並發症。
大腦右額中央病變;室性異搏很多。此後我按時服消渴丸6—8粒(午間一次),偶午後加用4-5粒,並用維生素B[6]、B[1],而且注意經常活動,如放風筝、轉保健球、舉啞鈴、壓腿、散步、書法、唱歌等。特別是為保護眼睛堅持作了20多年的旋眼球等眼部運動。1996年冠心病發作,並且腦梗塞症狀加重,血糖13.68mmol/L,且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
鑒於家人長期應用胰島素皆未能避免嚴重並發症,加上一些擴冠劑、抗心律失常藥會造成心、肝、腎損害,所以我每天只加用兩片二甲雙胍。此時,我想到糖尿病的運動療法(嚴格講要開運動處方),我摸著石頭過河試著來。一年多來,堅持太極劍的鍛煉,使我萎縮的右下肢活動自如,心律異常很少了,20多年的眼飛蚊症消失了,無老年環,白內障很輕,尿液正常。能自己做些日常工作,生活充實質量較高,比同齡的糖尿病老人強不少。
糖尿病發病機理復雜,與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及其受體不敏感、胰高血糖素過高、遺傳、過食、少動、垂體-腎上腺軸亢進等有關,屬代謝內分泌疾患。我親身體驗其治療必須采取綜合措施,權衡利弊,精心調理。
飲食胖人要節食,以減輕胰β細胞負荷。有“三多一少”症狀時,應嚴格飲食療法,這也關系到藥物的療效。我采用“東方食譜”,即碳水化合物占60%-70%,低脂肪、中蛋白的飲食結構。限制總熱量,日用主食5—6兩、雞蛋1-2枚、魚、牛、羊肉適度,多吃豆制品、粗糧及青菜等。早晨堅持喝鮮奶,少吃瓜果,不吃葡萄,可服用蜂蜜、蜂王漿。午餐後有尿糖(+-++)不必緊張,只要空腹血糖接近正常,血脂亦隨之正常。藥物治療應采取小劑量,避免為了尿糖全消而使用大量藥物。
胰島素堪稱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救星。然而,體重達標的Ⅱ型患者,沒有心腦血管、腎、眼並發症或酮症時,不必使用胰島素。我只口服降糖藥:①消渴丸。主要含優降糖,作用於β細胞,促進胰島素分泌,且能刺激其受體敏感性。作用較D-860強100倍,口服30分鐘起效,持續16-24小時。應注意低血糖反應。達美康、美吡達、糖適平等磺脲類我都未用。②二甲雙肌。近年來我每次用O.25克,每日1—2次,作用是增加肌肉利用葡萄糖。雖然我午後尿糖問題不易解決,亦末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我認為午後一過性尿糖妨礙不大,不必用大劑量藥物來控制。服藥注意其作用時間應與餐後血糖高峰值同步一致。
運動運動能促進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的利用,又能減少極低密度脂蛋白,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很有益處。前述我多年常做的各種活動,老年糖尿病病人也多能做到。像我這把年紀,病程又長,心、腦、肌、神經血管已有損害的,若進行“處方運動鍛煉”就不容易了。我每周練兩次單人羽毛球擊打,每次40-50分鐘,心率超過了170減年齡的限度,但室早反而減少,肌肉反而豐滿未消耗。我的體會是用進廢退,不超負荷難以達到運動療法的目的。
神經心理下視丘-垂體-腎上腺軸受控於大腦皮質,交感神經緊張能加重糖尿病病情,而恬靜安詳的平衡心態有利於糖尿病病人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