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缺陷而引起,表現為煩渴、多尿、多飲、多食、疲乏、體重減輕。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髒、血管等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糖尿病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發病與遺傳、自身免疫及環境因素有關,其患病率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迅速增加,成為常見病、多發病。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約3000萬,居世界第二位(第一位為印度,第三位為美國),且Ⅱ型糖尿病(T2DM)的發病正趨向低齡化。因此糖尿病的健康宣教顯得尤為重要。
糖尿病雖為終身性疾病,人們談“糖”色變,但是我們在糖尿病面前無能為力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在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用許多藥物來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病情,並通過專業醫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糖尿病治療計劃。通過宣教,讓病人掌握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識,對糖尿病有正確認識,能對病情自我監測並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基本療法。任何一種類型的糖尿病,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在一生中都需要進行糖尿病的飲食治療。雖然飲食控制作為防治糖尿病的首要環節,確實應該得到人們高度的重視和嚴格執行,但並不意味著必然失去所有美食的樂趣。只要合理的選擇膳食,把握食物的量,安排好進餐時間,並定期監測血糖,根據血糖水平及時調整飲食,保持健康的心態來實現積極、自由、正常的人生。
1.1控制總熱量,建立合理飲食結構。
1.2衡營養,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比例。
1.3定食定量、少食多餐,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1.4高纖維飲食,利於控制血糖、減肥和通便。
1.5飲食清淡,低脂少油,少糖少鹽。
1.6適量飲酒,堅決戒煙。
運動
運動可以改善葡萄糖的利用,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保持正常體重,有利於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但運動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根據年齡、身體條件和不同的病情采取適當的運動。運動時應注意:
2.1不要在胰島素或者口服降糖藥作用高峰時進行運動。
2.2熱身以及慢慢結束可以幫助免受運動損傷,並常檢查足部。
2.3如果條件允許,運動前後注意監測血糖變化。
2.4注意常飲水。
藥物
藥物治療通常分為四大類,即黃脲類、雙胍類藥、a糖苷酶抑制劑和胰島素增敏劑。科學的綜合治療,有利於糖尿病的控制。Ⅰ型糖尿病病人須堅持每天注射胰島素,才能保證健康的生活。Ⅱ型糖尿病病人在口服降糖藥物無法繼續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出現急、慢性並發症,應激狀況或糖尿病病情加重時,胰島素是最有效的治療。在使用胰島素和口服藥物時一定要掌握用藥時間和方法。黃脲類用藥一般在飯前半小時用藥;雙胍類的用藥因對胃腸道有點刺激,所以剛開始用藥的時候,主張飯間服用為好。
糖尿病監測
堅持長期糖尿病監測,了解自己的病程,掌控糖尿病治療的主動權,延緩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是很有效的,可定制專門的糖尿病監測日記,動態記錄。定期與保健醫生聯系,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每年1~2次全面復查,著重了解血脂水平、心、腎、神經功能和眼底情況,以便盡早發現大血管、微血管並發症,給予相應的治療。
心理干預
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的並發症多和病程的長期性,較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據統計,糖尿病患者伴發抑郁症的比率為33%左右,而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經病變所致疼痛而就診的患者100%符合抑郁症。這就要糖尿病醫療工作者具備良好的心理干預技能,能及時識別、發現患者的心理變化,給予心理救助。在醫患溝通中,要注意語言態度,多用禮貌性語言、解釋性語言,耐心聽取病人的不適、苦惱和日常生活的不便以及家庭社會等問題,針對病情、個性、心理和需要,進行細致的疏導和滿足合理要求,獲得患者信賴,使患者更積極主動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配合治療。
糖尿病雖為終身性疾病,但為可防可控之病。糖尿病患者應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積極主動配合醫生治療。而每一個糖尿病醫務工作者不單單要為解除患者的生理病痛而作出努力,也要為解除患者心理上的疑慮與恐慌而努力。
長期打呼噜,注意查血糖
不少人認為,鼾症就是打呼噜,算不上什麼大事兒。然而國際糖尿病聯盟新近發表的專家共識提出:對 |
|
糖尿病患者護足的基本事項
糖尿病患者如何護足呢?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日常對腳的保護,往往會發生糖尿病足的並發症,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