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公司組織員工到醫院例行查體,體檢報告出來以後,不少員工被告知有“糖調節受損”。大家普遍對這一診斷不解其意,不知道它跟糖尿病是不是一回事,有哪些危害,是否需要治療。
長期以來,內分泌科醫生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已經確診的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治療上,這種“亡羊補牢”、“重治輕防”的做法可以說是得不償失、事倍功半。如果我們能未雨綢缪,對糖調節受損人群積極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攔截其向糖尿病發展,使之逆轉到正常狀態,那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何為糖調節受損
正常人空腹血糖(指靜脈血漿血糖)<6.1mmol/L,餐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7.8mmol/L為正常。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則為糖尿病;倘若空腹血糖和/或進餐後2小時血糖高於正常,但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准,則為“糖調節受損”(IGR)。
糖調節受損可分為3種情況:
①空腹血糖≥6.1mmol/L,但<7.0 mmol/L,而餐後血糖正常,即“空腹血糖異常”(IFG);
②空腹血糖正常,而進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但<11.1mmol/L,即“糖耐量減低”(IGT);
③“空腹血糖異常”和“糖耐量減低”兩種情況並存,即IFG+IGT。
一般認為,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其發病過程中均要經過糖調節受損階段,糖調節受損是健康人邁向糖尿病的必經之路,糖調節受損患者被認為是潛在的糖尿病人群或糖尿病後備軍。如果不加以干預,每年至少有10%以上的糖調節受損者自然轉變成2型糖尿病。
糖調節受損增加大血管病變
盡管糖調節受損患者的血糖水平只是輕微升高,也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若不及時有效地干預,使血糖繼續升高,則會加重胰島素的分泌缺陷,大多患者最終將發展為糖尿病。因此,這個階段亦被稱為“糖尿病前期”。
有研究還發現,糖調節受損者雖然微血管病變很少見,但大血管病變如腦卒中、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卻明顯增加,其發生率接近40%。這是因為大血管病變主要與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抵抗、脂質代謝紊亂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而這些因素多半在確診糖尿病之前即已存在較長時間,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糖調節受損者中有不少人同時伴有大血管病變。
由此可知,積極干預糖調節受損,不僅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還可以減少大血管病變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