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相關 >> 糖尿病案例 >> 預防糖尿病從血糖做起

預防糖尿病從血糖做起

  每個人都應該要注意預防糖尿病,那麼該如何更好的預防呢?以下是記者采訪的精彩案例,請看下文詳細解說

  有關專家預測,由於飲食和久坐的生活習慣,到2015年亞洲將增加2.2億糖尿病人。糖尿病如果不進行及時治療,會導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糖尿病分為1型和2型,大約有350萬人患1型糖尿病,1.1億至1.5億人患2型糖尿病,且因亞洲人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變化,2型糖尿病呈上升趨勢。1980年以前,我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僅有0.3%,現在保守估計也在3%至4%。這個數據與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專家向紅丁博士1996年牽頭的調查基本相吻合。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是3.2%,血糖升高(尚不能稱為糖尿病)是4.8%,兩者

  相加,約有8%的人血糖不正常。按照這個比例推算,中國大約有1億人有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為進一步了解這一情況,記者專門采訪了向紅丁博士。

  糖尿病與年輕化

  記者:為什麼現在糖尿病發病率越來越高?

  向紅丁:糖尿病除了遺傳因素以外,更多的由過食肥甘、活動減少導致。過去一直認為糖尿病主要是遺傳因素,而近年來發病率增加了十幾倍,顯然是用遺傳學說所無法完全解釋的。在我國,尤其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長期不規律不合理的飲食,加之運動量的減少,造成胰島素長期處在緊張的工作狀態。久而久之,體內出現了胰島素抵抗,血糖也就隨之升高。所以,臨床上很多病人對遺傳學說提出了質疑。

  記者:與過去相比,現在糖尿病的發病呈現出“年輕化”、“兒童化”趨勢。為什麼?

  向紅丁:以往我們對“年輕化”的理解,是祖孫三代都有糖尿病,祖父、祖母這一代可能是六七十歲,父母這一代四五十歲,孫子這一代二三十歲。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二三十歲的問題,而是出現了兒童2型糖尿病的問題。最小的五六歲就開始發病,這是前20年根本沒有見過的。盡管中國現在沒有一個具體的統計數字,但估計兒童糖尿病患者有一半是2型,一半是1型。原來基本上都是1型。日本的資料比較完整,兒童15歲以下8%屬於2型。由於這種發展趨勢,到最後兒童和成人差不多,都是以2型糖尿病為主,1型糖尿病為輔。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率的增高造成了兒童糖尿病總的發病率的增高。對此,去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成立了一個兒童糖尿病學組,專門研究兒童糖尿病。

  關於兒童糖尿病發病率高的原因,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容易得糖尿病。中國人體內有一種基因叫節約基因,它的概念就是,一個國家如果長期貧困,能活下來的人體內肯定有一種基因。貧困的國家人們體內的節約基因水平往往比較高。如果這個國家突然變富了,基因改變至少需要三四代,但是環境改變只要二三十年。現在與20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沒法相比,可是基因沒有改變。基因和環境不相適應,這就是中國糖尿病患者增多的原因。

  兒童糖尿病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人對孩子溺愛過度,吃得好穿得好,又缺乏鍛煉,這樣就容易發胖。再加上體內原來就有節約基因,那麼很容易患上糖尿病。這樣的孩子有明顯的特征:體形特別胖,腰特別粗,皮膚(脖子、腋下)特別黑,醫學上叫黑棘皮病。

  記者:既然糖尿病的發病多是“後天”因素,是否可以控制?

  向紅丁:怎樣避免糖尿病的發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先天遺傳我們沒有什麼辦法,但是,控制“後天”是能夠做到的。主要是從飲食生活上考慮,少吃高糖、高脂肪食品。肥胖就是脂肪和糖攝入過量造成的。一些“洋快餐”都是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經常吃並不好。要多吃粗糧和蔬菜。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運動。

預防糖尿病從血糖做起

  糖尿病與糖

  記者:糖尿病與糖是一種什麼關系?

  向紅丁: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圍,是因為有充足的胰島素進行調節。糖尿病病人體內的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影響了對糖的調節,才出現了血糖增高現象,所以,患糖尿病是因為吃糖多了的說法不確切。有些病人以為吃糧食就會使血糖升高,不吃糧食就能控制糖尿病,這種認識也是不正確的。糧食是必需的,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應該是有足夠熱量的均衡飲食,根據病人的標准體重和勞動強度,制定其每日所需的總熱量。如果不吃或很少吃糧食,其熱量供應靠蛋白質和脂肪,長此以往,病人的動脈硬化、腦血栓、腦梗塞、心肌梗死及下肢血管狹窄或閉塞的發生機會就會大大增加。目前市場上的“無糖”食物,是指食品中沒有加進白糖,而是采用甜味劑制成的。美國紐特健康糖是天門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組成的雙肽糖,是較好的甜味劑。吃甜味劑與麥粉制作的各種食品時,麥粉或米粉等糧食應該計算在規定的主食量中,也是不能隨意吃的,多吃後血糖是會增高的。

  記者:吃甜水果可以嗎?

  向紅丁:水果中的糖對身體影響不太大,只要不是糖尿病吃西瓜等水果沒有問題。即使是糖尿病,只要血糖控制好了,吃點水果也是允許的。因為水果中的糖主要是果糖,含量大約在10%。其實一個饅頭中的糖比水果中的糖要多得多,你不是照樣吃嘛。重要的是掌握一個量。

  糖尿病1型和2型

  記者:糖尿病1型和2型是怎樣劃分的?有哪些明顯症狀?

  向紅丁:1型和2型糖尿病,實際上是兩種病。有人說2型糖尿病只要注射胰島素,然後就變成了1型,這是外行話。1型就是1型,不注射胰島素的1型也是1型;2型就是2型,注射胰島素的2型還是2型,它們不會變。主要差別在於病理基礎,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問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兩次對胰島素的破壞,胰島素分泌不出來了。

  1型與2型糖尿病的症狀差不多,剛開始表現為體重下降。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是肥胖,體重稍微一掉往往預示著糖尿病已經發生了。1型糖尿病病人相對來說都比較瘦,發病急促嚴重,一開始就出現脫水、酮症酸中毒、昏迷,不注射胰島素就很危險。2型糖尿病發病特別隱蔽,有的一兩年了都不知道,血糖稍微高一些,體重稍微低一些,感覺不出來,口渴也不是很明顯。但是,並發症已經存在,主要表現在心腦血管系統。

  要想早日發現糖尿病,必須經常到醫院體檢,查一下血糖是否正常(血糖的正常值是:空腹:109mg/DL;6.1mmOL/L;飯後:140mg/DL;7.8mmOL/L)。糖尿病很好診斷,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另外,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還有皮膚搔癢和視力差。皮膚搔癢是由於高血糖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的;視力差,不知道是花還是近視,往往是血糖在波動。嚴重者可出現眼底病變,有的人快失明了才發現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如何防治糖尿病

  記者:怎樣治療糖尿病呢?

  向紅丁:治療方法是一樣的,都是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血粘等。血壓對1型、2型糖尿病都非常重要,血壓控制不好,並發症就會產生。

  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並發症。糖尿病的治療目的就是使病人有基本正常的代謝水平,防止或延緩糖尿病急、慢性並發症的發生與發展。要達到這些目的,就必須與糖尿病患者的4個殺手——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粘做斗爭。

  降血糖:控制糖尿病,首先就是要控制好血糖。怎麼控制好血糖?不外乎是駕好糖尿病教育與心理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糖尿病監測“五套馬車”,使血糖維持在基本正常的水平。

  穩血壓:高血壓與糖尿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有人把高血壓比作“無形殺手”,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血糖高、血脂不正常、血粘也高,再加上高血壓,血管進一步收縮變窄,很容易發生阻塞或出血。阻塞的結果就是腦血栓、腦梗塞、心絞痛、心肌梗死、下肢潰爛……國外研究發現,對於2型糖尿病來說,高血壓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加嚴重。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十分注意、經常監測血壓的變化。即使血壓不高,每3個月也必須監測血壓1次。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壓藥之前,必須注意生活習慣的改善,包括多進高纖維低脂少鈉飲食、減肥、忌煙酒等,如果采取這些措施後血壓仍高於140/90mmHg時,應立即服用降壓藥。如果用了藥血壓還高,那就要換藥或者加藥,務必使血壓至少保持在低於140/90mmHg的水平。

  調血脂:糖尿病患者血脂容易不正常,主要表現在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該低不低,高密度脂蛋白該高不高,結果造成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病增多,嚴重者造成患者死亡。此外,血脂異常症患者肥胖、高血壓、痛風、肝膽及胰腺疾病的發生率也增高,必須加以防治。血脂異常症的主要預防方法,首先應該是改變不健康、不科學的生活習慣,減少食物中總熱量特別是高糖、高甘油三酯和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戒煙並少飲酒,增強體力活動,避免或者逆轉肥胖。經常參加鍛煉對減肥和調脂也十分重要。當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還不能使血脂基本正常時,則應采用藥物治療。

  防血粘:影響血液黏稠度的因素很多,包括血細胞因素、血漿因素以及血管因素。這三方面出現障礙,血液黏稠度長期處於增高狀態時,可發生高粘滯血症,簡稱高血粘。高血粘對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很大,可引起血液瘀滯、供血不足、血管損傷、局部缺氧缺糖和酸中毒,最終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經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所以也不得不防、不得不治。高血粘的防治包括飲食療法,清淡、低脂、低糖飲食,多吃魚肉、瓜菜、黑木耳、蒜、茶等。適當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降低血粘。高血粘者必須戒煙,因為吸煙可使血管收縮,血粘加重。如果采取了這些措施後高血粘的問題還不能解決,就應該采取藥物療法。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讓你很好的了解糖尿病的症狀,讓你提早發現提早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熱門圖文
夏季糖尿病人要防熱中風

近日,家住武漢的王大爺中午逛菜市場時突然暈倒,入院時已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詳細檢查發現,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胃”突然罷工

糖尿病一旦患上,要經過漫長的治療,才能控制住病情的發展,還需要從飲食上有所節制,另外定期也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