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治療 >> 胰島素 >> 糖尿病胰島素須知 >> 胰島素治療還要“闖八關”

胰島素治療還要“闖八關”

   胰島素治療還要“闖八關”


  1、疼痛     說到注射胰島素,很多人首先會怕疼。其實,現在的胰島素針比其他注射針細小得多。只要選對部位注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般來說,推薦注射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和上臂。腹部吸收較快、疼痛較輕且方便注射,是多數人的首選,但一定要避開臍周3~5厘米的區域,因為臍周皮下組織比較薄而且敏感,容易碰到血管神經。在大腿注射時,要選擇膝關節以上10厘米、腹股溝以下10厘米的大腿正中線外側的一片區域,否則也會比較疼。 胰島素治療還要“闖八關”   總的原則就是,要選擇在脂肪層比較厚、血管神經分布相對不密集的部位注射,捏起注射部位進針也可以減輕疼痛。局部神經敏感、有炎症或吸收不好,是產生注射疼痛的主要原因。糖友切忌因為怕疼、圖省事而過於集中注射某個部位,久而久之易引發局部腫脹和脂肪增生,影響治療效果。     2、低血糖     低血糖是最常見的障礙之一,幾乎每個糖友都經歷過,發生率約為口服藥的2~4倍。避免的關鍵在於,掌握好容易發生低血糖的時間,並在該時間點前30~60分鐘適量加餐。     一般來說,早晚注射預混胰島素的患者,容易在打針後3~5小時出現低血糖,大致是午餐前或睡前至午夜;臨睡前注射中、長效胰島素的患者,容易在打針4~8小時後出現低血糖反應。因此,即使沒有明顯低血糖反應的糖友,也建議在上述時間范圍內多測血糖,適時、適量加餐,做到未雨綢缪。需要提醒的是,大家一定要避免胰島素注射過量,千萬別為了追求血糖接近“正常值”,隨意增加胰島素的注射量。如果打針後要運動,也需適時加餐或提前減少胰島素用量,以防低血糖。     3、體重增加     從臨床經驗來看,如果不加以控制,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體重一般可能會在3~6個月內增加2.5~3公斤。胰島素是一種合成類激素,會促進能量儲存和脂肪堆積,還會抑制脂肪分解,因此容易導致體重增加,且脂肪多分布在腹部,由此引發的腹型肥胖較多。 胰島素治療還要“闖八關”   體重增加說明藥物起效,但如果增加過多也可能抵消治療帶來的好處。有研究表明,身體每超重1公斤,心血管病風險會增加3%。必須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應采取切實有效的“防胖”措施。一般可以通過聯合使用二甲雙胍等口服降糖藥來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胰島素使用量,同時配合科學的飲食控制、運動調節等方式。     大家要注意的是,胰島素劑量越大,體重增加越明顯,所以要避免因急於降糖而過快增加胰島素用量,原則上應“速減緩加”、“見好就收”。許多人加了胰島素後,血糖降了,但胰島素的量沒有及時降,這也容易導致後續的血糖反彈,需繼續加量,結果體重長得更快,血壓也越來越高,心血管負擔因此加重。
  4、劑量加大     用胰島素控糖,有種常見的“水漲船高”現象。也就是說,胰島素每次加量,都只能在較短時間內達到較好的控糖效果,後續血糖仍可能升得很快。有時理想狀態常常短不過2~4周,長不過3個月。這主要與身體在血糖被過快過度降低時產生的升糖反射有關。     我們常用兩個招數應對它:一是主動調高血糖達標數值,只需控制在比正常值高出2~3毫摩爾/升即可,如餐前血糖控制在6~8毫摩爾/升,高齡且病程長的人可放寬為7~10毫摩爾/升;二是和口服降糖藥一起打“組合拳”,減少胰島素用量。胰島素用量越少,這種反跳性升糖也可能越少。     5、水腫     注射胰島素把血糖控制好後,在7天內有時會水腫,這也叫胰島素性水腫,常出現在面部和下肢,主要與胰島素會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鈉,減少鈉排出,使身體水鈉潴留有關。     出現水腫時,應首先去醫院檢查腎功能,如果基本正常,則考慮與胰島素有關。闖過“水腫關”,要注意調整好胰島素的注射劑量,在可能的情況下,聯合使用二甲雙胍等口服降糖藥共同降糖。有的患者在水腫明顯時,還會伴有手腳麻木等末梢循環不良的症狀,調整好胰島素用量後,麻木症狀也可能明顯緩解。
  6、胰島素過敏     胰島素引起過敏反應的發生率約為2%,主要與胰島素制劑中的雜質蛋白或魚精蛋白、患者個體差異以及免疫功能強弱有較大關系。局部過敏反應多在注射後2~12小時發生,常常表現為注射部位的皮膚出現瘙癢、紅斑、皮疹及皮下硬結等,一般持續數小時後會逐漸消退或減輕。我們可以通過經常更換注射部位預防局部過敏。在注射胰島素時,進針稍深一點,達到較深處的皮下組織。如果過敏反復出現,且已排除其他因素,可以到相關專科進行胰島素脫敏治療。 胰島素治療還要“闖八關”   7、脂肪增生或萎縮     摸上去比正常脂肪更硬、更厚的“脂肪墊”,看上去“坑窪不平”的脂肪萎縮,可能都與長期在相同部位注射,導致該部位產生炎症和免疫反應有關。大家可別把這點“小事”不放心上,它會影響局部胰島素的吸收。一旦出現脂肪增生或萎縮,處理起來比較棘手,如果繼續在同一部位注射的話,還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因此,我們必須以預防為主,按區域有規律地更換注射部位。     具體做法是:一定要在腹部、大腿、上臂等各區域輪換著打。最好把可以注射的部位像圍棋棋盤那樣分成一個個小格子,然後在每個格子內輪換著打,並盡量保證2厘米內不重復注射,兩周之內不在同一個區域內注射。     8、局部淤青     有些人打完胰島素後,注射部位的皮膚會出現瘀青,這其實並非直接由胰島素引起,而是與注射時導致的小血管損傷有關。這種情況在血管和皮下組織比較薄的老年人、使用了強力抗凝藥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相對常見,如果在比較容易出血的部位注射,也會加大局部淤青的可能性。闖關要訣是:注射後,立即按壓注射部位,並加長按壓時間,如按壓2~3分鐘甚至更長。但按壓後千萬不要反復揉,否則會加重淤青。
  胰島素使用需個性化     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但不能說是適合所有人的手段,患者需要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該用胰島素的必須要用,沒必要用的堅決不能濫用。 胰島素治療還要“闖八關”   糖尿病的治療強調個性化治療,治療方案因人而異,不能別人打4針胰島素自己就跟著打4針,也不能別人吃哪種藥效果好自己就跟著吃。這樣治療可能短期內也能降糖,但是不利於長期的血糖控制,增加了副作用,嚴重情況可能發生低血糖甚至低血糖昏迷。     如一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就不需要長期胰島素治療,僅在嚴重疾病或手術等情況時注射,因為胰島素有增加體重、胰島素過敏、注射部位硬結、皮下脂肪萎縮等副作用。肥胖的病人需要注射的胰島素用量很大,降糖效果卻往往不好,也可能在降血糖的同時身體越來越胖,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幾率。因此,如果肥胖病人在胰島素降糖滿意的同時體重繼續增加,總體上講這個治療是不成功的,不利於病人遠期健康。理想的治療目標不僅是血糖控制,還要控制血壓、血脂、體重,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煙)等,才符合現代醫學理念。     糖尿病的治療應結合每個人的病情特點,綜合考慮到患者病程的長短、體型的胖瘦、胰島功能狀況、是否已經出現了糖尿病並發症、是否有肝腎功能異常、是否有胃腸道疾病、平時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是否獨居等方面,設計合理的治療方案,才是正確的選擇。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熱門圖文
啟動基礎胰島素治療要及時

患者張先生,45歲,糖尿病病史4年。2007年4月因多尿多飲4年,視物模糊1周入院。該患者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對使用胰島素這麼抵觸呢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達標的人這麼少?分析原因後發現,很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沒有采用正確的治療方法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